福建如何培育低空經濟新引擎?
——訪中國科學院院士周成虎
“未來,中國低空經濟有望像汽車工業一樣,成長為下一個10萬億級的經濟增長極,且極有可能引領全球低空經濟發展潮流。”前來參加第八屆數字中國建設峰會“院士專家行(論壇)”的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研究員周成虎接受採訪時表示。
2024年被視作“低空經濟元年”,全國各地積極投身低空經濟發展。周成虎介紹,已有30個省(區、市)將其寫入政府工作報告;超20個省市設立産業專項基金,規模超千億元。根據中國民航局數據顯示,2023年全國低空經濟規模超5000億元,2030年有望達到2萬億元。
“當下,國內低空經濟發展呈現通用航空市場持續增長、無人機産業全球領先、低空經濟載體建設迅速等特徵,發展潛力巨大。”周成虎認為,隨著低空空域管理改革推進,未來空域資源或更多由地方統籌,這將為載人交通、貨運物流、飛行服務等開拓廣闊空間。
周成虎直言,中國低空經濟發展面臨諸多挑戰。裝備製造上,我國消費級無人機領域領先,可載人、大運輸類飛機裝備製造提升空間大。空域資源管理也是難點,從傳統軍民航同管模式向地方管理轉變時,地方政府和部門普遍缺乏經驗。
談到福建,周成虎認為其低空經濟潛力巨大。在他看來,福建作為數字中國建設核心區,數字化轉型積累了技術先發優勢,在低空經濟所需的智慧導航、空域管理系統等技術上佈局超前。而且福建對臺區位優勢顯著,與台灣隔海相望,是兩岸物流運輸天然樞紐,為低空貨運無人機、小型運輸機構建跨海物流新體系提供了空間。
周成虎認為,為培育低空經濟新引擎,福建可聚焦三大方向破局。一是山區物流與貨運裝備製造,針對省內多山導致物流成本高、效率低的問題,福建可優先發展1~5噸級貨運無人機及中小型運輸機。二是低空文旅融合創新,依託豐富旅遊資源,開發低空觀光、飛行體驗等文旅産品,帶動通用航空服務等配套産業。三是對臺低空物流先行先試,利用地緣優勢,試點低空貨運航線,探索兩岸低空物流標準對接與監管協作機制。總之,福建若融合空域、技術與對臺區位特色,有望在低空經濟賽道形成差異化競爭力。(記者 李珂)
掃碼關注中國福建微信
掃一掃在手機上查看當前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