庭院有“看頭” 村民有“奔頭”
“這個庭院太漂亮了,各種顏色的三角梅花團錦簇,比朋友圈的照片還要美。”3日,在龍岩市新羅區紅坊鎮東陽村村民張崢榮家的院子裏,遊客李雯對眼前的美景讚不絕口。
張崢榮家的院子,這兩年成為本地爆火的網紅打卡點。出於愛好,張崢榮喜歡在自家院裏種些花花草草,隨著時間推移,院子裏的花盆越來越多。“以三角梅為主,1000平方米的院子種滿了三角梅、多肉和楓樹等,光三角梅就有上百種。每天都有好幾撥遊客來,熱鬧得很。”
目之所及皆美景。近年來,新羅將“美麗庭院”建設納入鄉村振興總體規劃,構建起“一戶一景、一村一畫、一鎮一韻”的全域景觀體系。
建設美麗庭院,不是大動土木。“院子的墻是幾十年前建的石頭墻,以前的舊水缸變成了花盆,這樣接地氣的景致讓遊客感到很親切。”張崢榮説。
賞花熱帶動形成賞花經濟。張崢榮將小院改造成茶歇空間,遊客可以在此觀光休閒,今年前兩個月接待遊客3000多人次。“遊客的到來,帶動了農産品銷售。有的遊客想購買三角梅帶回去栽種,無意中又開闢了一項新的生意。”張崢榮説。
“網紅庭院”的出現,讓村子有了不小的變化。村裏在道路兩側種上了三角梅,有的村民也開始打造自家庭院。“現在我們每天都打掃房前屋後衛生,空閒時整理一下門前的花草,我們的生活就像門前的三角梅一樣,越來越美麗。”東陽村村民的話道出了對未來的期盼。
除了觀賞爭奇鬥艷的三角梅、圍爐煮茶,在新羅,當地還將13個傳統村落納入“美麗庭院”建設體系,設立非遺工坊、鄉賢文化館等,豐富遊客體驗。在規劃設計中,注重保留鄉土肌理,採用“微改造、精提升”策略:江山鎮銅砵村依託百年古厝群,將裸房整治與“灰瓦白墻”傳統風貌結合,打造網紅打卡街巷;東肖鎮東堀村整合20畝農田打造研學採摘園,配套建設閩臺鄉建鄉創民宿集群,形成“庭院+田園+研學”的複合業態;在雁石鎮雲山村,繩武堂、婺德堂、承啟堂等400年古厝群經過“修舊如舊”,變身研學寫生基地,2023年以來,當地累計修繕歷史建築90余處,打造“建築可閱讀、文化可觸摸”的活態樣本。
為破解建設改造資金難題,新羅探索“政府獎補+村企合作+鄉賢眾籌”多元投入機制。萬安鎮竹貫村引入社會資本改造百年老宅,建成非遺花燈傳習所,年接待遊客超2萬人次;江山鎮范家小院通過“企業+農戶”模式發展溫泉民宿,帶動周邊5戶村民年增收8萬元以上。
據統計,新羅已培育“庭院經濟”示範點46個,形成花卉苗木、特色餐飲、手作體驗等六大業態,累計建成“美麗鄉村庭院”650戶、微景觀247處、小公園39個,“一戶一景、一村一畫、一鎮一韻”的全域景觀體系雛形顯現。
“我們正探索‘美麗庭院+數字鄉村’模式。”新羅區鄉村振興局負責人介紹,通過搭建智慧管理平臺,實現庭院經濟線上展銷、環境整治實時監控,首批20個試點村已接入數字系統。
從“一處美”到“全域美”,從“環境美”到“發展美”,新羅通過“美麗庭院+”建設,不僅讓鄉村顏值持續刷新,更走出一條生態美、産業興、百姓富的融合發展之路。(記者 羅小春 戴敏 通訊員 溫連光)
掃碼關注中國福建微信
掃一掃在手機上查看當前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