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市

煙火味裏,非遺生生不息

——走進我省文化遺産系列報道之二

2024-06-26 08:01
| | | |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紮實做好非物質文化遺産的系統性保護,更好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推進文化自信自強。

  閩劇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

  6月7日,文化和自然遺産日前夕。福建省閩劇藝術中心的舞臺上——

  淩福順在溪畔用雙手捧著入黨通知書,雙目不離。絲弦激越,他緩緩唱道:“心如江潮澎湃,不由淚落滿腮……”

  鼓聲起,溪畔的背景漸變為一面黨旗,淩福順面向旗幟,舉起右拳,抑揚頓挫道:“我志願加入中國共産黨!”

  音樂轉而抒情,場面莊重感人。

  燈光瞬間聚焦到一名現代裝束的少先隊員,她旁白道:“1934年10月30日,獨立師輕取周墩,周墩縣蘇維埃政府成立,淩福順被推選為軍事委員。”

  ……

  演出結束後,一名觀眾説:“看了這部劇,為民族大義赴湯蹈火的家國情懷被喚醒。真想不到,演出這麼感人!”

  這是省實驗閩劇院為慶祝新中國成立75週年而推出的閩劇現代戲《烈士淩福順》。院長周虹説:“我們要堅持把守正創新作為藝術創作的活力源泉,創造更豐富的閩劇表現形式和更多元的場景舞臺,以契合時代和觀眾的審美特點。”

既是傳統的,又是現代的

  紅色題材講述革命年代的故事,而觀眾生活在和平年代的今天。傳統戲曲如何打破時空和情感距離,獲得觀眾共情與共鳴?

  導演林蓓瓏原是閩劇演員,後考入上海戲劇學院導演係。創作閩劇現代戲《烈士淩福順》,林蓓瓏將話劇的表現手法融入戲曲,還選用近30名小學生參演。

  在淩福順入黨、被捕、犧牲等情節中,參與演出的學生們或朗誦,或合唱,林蓓瓏採用切光等方式呈現穿越時空對話的效果。她説,“家國情懷,從純真稚嫩的心聲中表達出來,更具感染力”。

  為增強藝術感染力,她帶著學生們觀看電視劇《覺醒年代》,一遍遍模倣朗讀劇中陳喬年的臺詞,力求讓“每一個眼神、每一句臺詞”走進觀眾心裏。

  傳統的戲劇,現代的審美,閩劇在創新、在創造,這是我省非遺項目傳承的一個剪影。

  《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産法》指出,非物質文化遺産,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傳並視為其文化遺産組成部分的各種傳統文化表現形式,以及與傳統文化表現形式相關的實物和場所。

  福建是非遺大省。古老的非遺,正以嶄新的身姿,活躍在當今人們日常生活中。

  跨越千年,“街”續文脈。2020年3月,莆田市啟動興化府歷史文化街區保護修繕項目,還原古街歷史文化風貌,並於2022年國慶節正式開街。

  街區的縣巷引進當地非遺項目,成為“莆陽百工坊”非遺一條街。夜幕降臨,燈火璀璨,人流如織。縣巷南口雄立“文獻名邦”牌坊,不遠處店舖是“皮雕文化非遺體驗中心”。

  店內,遊客正圍觀一幅巨作——高3米、寬2.3米的黃牛皮佔據一整面墻,雕著雙龍騰舞、祥雲繚繞,構成金色的“福”字,“福”字下面,是武夷山、日光岩、媽祖等圖景。

  據史料記載,莆田皮雕出現在明弘治年間,用於箭囊,是市級非遺代表性項目。莆田皮雕技藝第五代傳承人陳志鴻説:“以前,我從事皮雕藝術創作,也做過一些傳統産品,像皮箱、皮盒,這些東西是小眾的。現在,我們開發新産品,讓非遺元素進入大眾生活。”

  店裏擺滿陳列櫃,展示各種皮具,有皮包、挂飾、擺件、動物造型等,多達200餘款。

  “這是一隻木雕加皮雕的包裝盒,是一家大牌奢侈品廠定制生産的。”陳志鴻從展櫃上取下一個皮飾木盒,木香嫋嫋,飾皮手感溫潤。遊客把玩半晌,卻打不開盒子。

  “這巧妙利用了另一種非遺技藝——榫卯結構。”他在盒子上部邊緣輕輕撥動木條,盒內乾坤頓時一展無余。

  巨大的“福”字與琳瑯滿目的小皮具同室,産生強烈的“代溝”,但它們之間,似乎又有一條共通的紐帶:傳統的內核,現代的形式。

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泉州提線木偶戲,古稱“懸絲傀儡”,2006年入選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名錄。

  清源山下,泉州木偶劇院座無虛席。“孫悟空,吃我三劍,我就把芭蕉扇借給你!”臺上,鐵扇公主揮舞手中雙劍,對孫悟空大聲喝道。

  鼓聲弦樂鏗鏘錯落。表演者操持手中絲線,口中唱著臺詞,牽動木偶手腳舞動,與聲音無縫配合。30多根懸絲當空,前排的觀眾依稀能看清絲線動向。

  台下,觀眾被表演深深吸引,小朋友們更是瞪大眼睛,眼光追隨木偶,大氣不敢喘一口。坐在後排的想看得更清楚,有的站了起來,有的身子前傾,凝神觀看。

  這是泉州木偶劇團在表演保留劇目《火焰山》。

  劇團團長洪世鍵説,世界上很多地方有木偶戲,泉州提線木偶有其獨特之處,它一直堅守傳統形式,唱腔、配樂仍用傳統傀儡調。而且,最多的提線有三十幾條,平常使用的有二十幾條,而外國的只有幾條線,十來條線算很多了。

  在閩南,木偶被稱為“嘉禮”。“嘉禮”,就是美好的奉獻。前棚“嘉禮”後棚戲。“棚”就是戲臺,民俗活動中,如果木偶戲和梨園戲、高甲戲等同場演出,木偶戲必須排在前面。

  今年“五一”假期,泉州市木偶劇團共演出39場,迎來2萬餘名觀眾,門票總收入110多萬元,一票難求。

  泉州提線木偶戲因承載鄉愁記憶而蜚聲海外,是世界認識中國的一張亮麗文化名片。2005年2月7日,紐約聯合國總部禮堂舉行中國春節文藝晚會,泉州提線木偶的表演征服了來自不同國度、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觀眾。2008年8月8日,北京奧運會開幕式,它在《燦爛文明》戲曲篇章中領銜登場,表演《四將開臺》,向全球40億觀眾展示提線木偶的魅力。

  泉州市木偶劇團建團70多年來,出訪300余次,與80多個國家和地區進行文化交流。“木偶戲是沒有文化疆界和年齡界限的藝術,相比較而言,更容易打通文化、年齡和階層等界限,令人們回憶童年、保持童心。”劇團名譽團長、藝術總監王景賢説。

  懸絲木偶,是我省非遺項目不斷走上世界舞臺的一個縮影。

  今年春節前夕,由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福建省人民政府聯合主辦的福建非遺展演活動在澳門拉開序幕。

  舞臺上,有提線木偶和咏春拳表演,有傳統技藝及工藝品展演;舞台下,有福州同利肉燕、耳聾伯元宵等小吃體驗,還有“非物質文化遺産展”,德化瓷燒制技藝等海絲文化相關非遺項目,與朱子文化、“福”文化等相關非遺項目同臺展陳。

  觀者讚嘆不已:“知道福建是非遺大省,但沒有想到類別這麼多,亮點這麼多,讓人目不暇接。”

既離不開生態,也離不開實踐

  非遺,不單單是一個個具體對象的自身,也不是單純孤立的文化現象。它的孕育、生成和發展,離不開生態,離不開實踐。

  歷史文化名街福州三坊七巷,發軔于晉朝,形成于唐、五代,完善於兩宋,鼎盛于明清,被譽為“裏坊制度活化石”“明清建築博物館”。

  福州南後街人潮涌動,近50個非遺項目和中華老字號在此落戶,升騰著煙火氣與人文味。街頭藝人製作手工畫扇、捏面人和糖畫,小小物件勾起童年記憶;遊客體驗製作茉莉花茶,拿著竹篾練一練醒花技藝。走累了,在同利肉燕嘗一碗太平燕,在秋官郎魚丸吃幾粒魚丸。

  走進朱紫坊,福州市漆藝術研究院落戶於此,福州國際漆藝雙年展在此舉辦,漆藝大師工作室在此設立。這裡成為具有濃厚漆藝文化氛圍的文化街。

  步入衣錦坊,一處大宅內一方60平方米大小的魚池,四週綠植蔥蘢,掩映著假山亭臺。魚池中,立著四角方亭,歇山式屋頂恰似燕子展翅,這就是著名的水榭戲臺。戲臺正對面,花廳兩側墻上挂著10幅閩劇劇照,正上方匾額寫著兩個大字:文魁。

  6月7日,這裡舉行一場閩劇摺子戲公益演出。鑼鼓聲起,3名身著紫色長衣、發插鮮花的女子翩翩而至,仿佛從天上飄落人間。在鶯鶯曲聲中,遊客讚嘆道:“太美了!”他們紛紛舉起手機,定格這一美好瞬間。

  始建於明萬曆年間的水榭戲臺在2006年得到全面修復。如今,這裡常態化舉辦福州閩劇、評話、伬藝等非遺表演,吸引了眾多遊客。

  在福建,傳統文化歷史積澱豐厚,非遺資源豐富。

  全省現有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145項、省級非遺代表性項目705項、市縣級非遺代表性項目3359項,有9個項目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遺名錄(名冊),是我國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遺保護三個系列獲得大滿貫的唯一省份。

  這裡,非遺保護和傳承得到了各級政府的重視和支援。

  加大立法力度,我省出臺實施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條例、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申報評審管理暫行辦法、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性傳承人認定與管理辦法等;設立閩南文化生態保護區等5個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非遺和自然生態環境一體保護;實施“福建名老藝人薪傳計劃”、非遺傳承人研修培訓計劃、傳承人記錄工程和數字化建設。

  這裡,為非遺提供展陳、發展的支撐空間越來越大。

  立足豐富的歷史文化資源,正在打造福州上下杭、莆田興化府等非遺特色街區,培育非遺業態聚集地。經過一年半培育,興化府非遺一條街建有4個非遺展廳,25個非遺項目落戶開張。

  這裡,非遺實踐豐富,民眾廣泛參與和認同。

  在全省非遺項目最多的泉州,2012年,以泉州提線木偶戲等為主的“福建木偶戲人才培養計劃”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産公約“優秀實踐名冊”,成為我國迄今為止入選該名冊的唯一項目。而另一廣受喜愛的非遺項目南音,1990年起就走進全市中小學,開展教學,舉辦演唱比賽。34年來,逾20萬學生受過熏陶,培養了大量愛好者和專業人才。目前,泉州地區共有南音社團逾200個,社區活動點兩三百個。

  這裡,非遺項目借助嶄新的傳媒平臺擴大傳播。

  2023年,泉州蟳埔簪花圍強勢“出圈”,抖音平臺“蟳埔簪花”相關話題閱讀量超80億次,“蟳埔女”話題超15億次。今年春節期間,蟳埔村遊客數量超過36萬人次,“五一”期間超過32萬人次。簪花圍這一古老的蟳埔女習俗,還邁出國門,走向世界。

  這裡,“非遺+”方興未艾。

  “非遺+旅遊”不斷升溫。6月15日,全國二十四節氣旅遊美食及線路評選結果揭曉,我省“食在當夏 尋味非遺”節氣食俗之旅從368個夏季節氣旅遊美食及84條線路中脫穎而出,入選全國重點推薦。“非遺+研學”引人關注。福州市文化館非遺研學活動、廈門市“趣味答嘴鼓”研學營、漳州市“花樣漳州小小文旅推薦官”等,讓非遺進課本、入課堂,引導提升青少年文化底蘊。

  見人見事見生活,這正是非遺鮮活的生態。(記者 李閩 郭斌 陳尹荔)

來源:福建日報

掃碼關注中國福建微信

掃碼關注中國福建微信

掃一掃在手機上查看當前頁面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