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市

搏擊萬里浪潮 鑄就僑鄉風華

2024-06-21 09:16
| | | |

江口鎮位於莆田東部沿海,山海兼備。許武 攝

江口華僑紀念館 蔡昊 攝

東大村文德樓 蔡昊 攝

  每逢雙休日,位於莆田市涵江區江口鎮的華僑紀念館總是迎來四面八方的遊客。人們在這座古色古香、青石紅梁的建築內流連,聽講解員介紹華僑下南洋的艱難創業史,了解歷史嬗遞中沿海僑村的光陰故事。

  江口鎮是福建省重點僑鄉之一,僑胞遍佈全球,人數已超38萬人。百年前,迫於生計,許多江口人遠渡重洋,勤儉刻苦,拼搏闖蕩,有了“無興不成鎮,他鄉亦故鄉”的傳説。有所建樹之後,他們又將資金、技術帶回故里,起大厝、興學堂、辦工廠,反哺桑梓。

  如今,江口與海內外華僑華人的交流更加頻繁,越來越多的僑胞或返鄉尋根謁祖,或投身家鄉經濟社會建設,僑鄉文化得到進一步弘揚和傳播。

漂洋過海 名震南洋

  江口鎮依山臨海,境內古驛道與動車線交錯。山塢深處、僑宅堂皇、騎樓林立,是江口僑鄉的獨特景觀。

  據記載,早在2000多年前的秦漢時期,就有福建人移居海外。唐以後,福建沿海與南洋各地貿易日漸頻繁。至明朝,海上貿易已常態化,朝廷無力禁止,規模日增。江口多丘陵山地,南濱興化灣,隨著海外交通的擴展,大批人出海謀生,同南洋各地人民建立往來聯繫。當時,許多窮苦人迫於生計,戴上一頂破笠,帶上乾糧、涼水便登上帆船,孑然一身,漂洋過海到南洋。

  “異鄉謀生的艱辛是我們想像不到的。”涵江區華僑紀念館館長蔡金水説,歷經千難萬阻駛抵南洋後,僑胞多靠出賣苦力為生,拉人力車、做運輸工等,省吃儉用攢下一筆本錢後,他們開始慢慢轉型開自行車修理鋪或經營自行車行銷買賣,後期有能力的便開設汽車行等。

  據《南洋車業交通》記載,最初經營車業者係江口鎮東源村人姚為祺(1873—1929年),他在馬來西亞吉隆坡開設興福隆號,成為腳車業(自行車業)的始祖。蔡金水介紹説,姚為祺可以説是江口下南洋“第一人”。

  一些江口華僑發跡後,便大力扶持族親乃至鄉親,通力合作經營,規模不斷壯大。據《江口僑聲》所載,東源村華僑老前輩姚萬豐與姚豐隆及其二胞弟姚文瑞、三胞弟姚文麟等亦在1902年到新加坡經營腳車,規模擴張后,先後在印尼錫江、泗水、吧城等地創辦“萬豐隆”公司,以誠信著稱,20世紀30年代至50年代末期,名震南洋群島,譽滿福建僑鄉。

  祖籍江口的老一輩華僑中,更是走出了諸如李文正、黃廷方、林德祥、林文祥等極具影響力的企業家和商業名人,他們對家鄉莆田的建設貢獻俯首皆是,許多醫療機構、教育院校皆由他們捐建而成。

  蔡金水説,歷史上,華僑、華人體育團體遍佈海外聚居城市,後期逐漸演變出各類民間社團。他們把傳統文化、道教文化、媽祖文化、九仙信仰帶往海外,並興建佛教寺廟、媽祖宮廟等。

銀信合封 紙短情長

  門墻彩繪飾之,礎石雕花精細,三合院敞闊大氣,步入由古僑居改造而成的江口華僑紀念館,一段段動人往事以現代化燈箱展板為載體,帶著粗糲的歲月感,跨越山河、穿越歷史而來。

  西側一間小廂房內,有數層簡易木架,存放著一些保存良好的僑批。可以看到,早期的僑批批封與今天的普通信封大小相似,它是一種信、匯合一的載體,在莆仙方言乃至閩南、潮汕等地的方言中,“信”亦被稱為“批”,這使得“僑批”二字作為一個專有名詞被廣為人知。

  在那個電話、郵件還未普及的年代,身在他鄉、忙於生計的華僑,會將辛苦攢起的血汗錢連同所書信件委託回國的親友、同鄉帶回家,或通過其他民間渠道寄回國內,這既是僑胞對故土的一份眷戀,也是他們在異鄉頑強生存的一股動力。

  “信件內容大多是問候、叮嚀、報平安。當時家鄉經濟發展水準低,僑胞寄回的僑匯主要用於贍養父母妻兒,後來也逐漸用於興資助學、家鄉建設等。”涵江區江口鎮統戰辦幹事吳春榮介紹説,這些聯結海外華僑與祖國僑眷的兩地書信,內容涉及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生活、風土人情等各個方面,記錄著一個半世紀以來的社會變遷和中外文化交流,也是僑鄉江口百年來與東南亞、美洲等地區發生聯繫的真實見證。

  歷史上,僑批主要在福建等沿海一帶僑鄉盛行,根據現有的檔案文獻遺存記載,僑批出現于18世紀80年代(清乾隆年間),直至20世紀70年代歸口銀行管理,歷時近200年。2013年6月,經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記憶工程國際諮詢委員會第十一次會議評審通過,中國僑批檔案入選《世界記憶名錄》。

  僑批雖已成歷史,僑批文化卻歷久彌新,一封封流淌著中國人樸素家國情懷的僑批,如今亦是記錄華僑移民史、創業史的珍貴檔案。“長期以來,代代海外僑胞秉承著中華民族優秀傳統,不忘初心,傾盡所能支援祖國。僑批既是海外僑胞愛國愛鄉的歷史見證,也是促進僑鄉發展、社會進步的重要動力。”吳春榮説,“當下,我們正在開展僑批的徵集、收錄工作,以更好地搶救、保護、管理這一文化遺産。”

百年滄桑 僑宅新姿

  江口當地的許多家庭,都有曾經下南洋的親屬,他們衣錦還鄉後,也將南洋、西洋的建築風格帶回家鄉。受僑居國影響,他們在修建住宅的時候都不同程度地融合了當地建築特點:紅磚、騎樓、圓窗、透雕、西洋釉彩……中西合璧的建築工藝繁複,種類多樣,美輪美奐。

  老建築是從時光裏走來的傑作。數據顯示,江口鎮諸多僑宅中,共有省級文物保護單位2處,市級文物保護單位5處,縣區文物保護單位10處、歷史建築8處、僑捐建築35處。現有代表性的僑胞故居祖屋、特色歷史老宅112處。

  江口鎮東源村如今喚東大村,是莆田著名的老僑村,僑眷、僑屬佔總戶數的95%以上,早在20世紀30年代,村內洋樓、別墅、古典大宅、亭閣園林便已星羅棋佈。

  江口鎮上後村王順隆祖宅、海星村林振華祖宅等,均是鋼筋混凝土框架與傳統磚木結構結合而成,其建築格式是當時剛流行的雙層七間廂回廊式大宅院。它們在外觀造型上吸收宮殿建築中的許多元素,屋面上除了保留傳統燕尾脊,還特地把兩邊護厝抬高,屋蓋改作飛檐角的四坡歇山頂,雄居於正厝兩邊,俗稱龍虎樓。大廳門前豎立兩根大柱,支撐出正厝前廊,使房屋立面更顯通透立體。當地不少老僑宅還在二樓增構一道回廊,正厝與護厝相連圍成一個大庭院,庭院的正前方大門上托起一座秀麗涼亭,加上不同風格雕飾,使整座宅院更顯雄偉壯觀。

  這些老僑宅除傳統的木雕、石雕工藝外,既有文人字畫,也有西洋釉彩,甚至能看到具有異國情調的莆仙戲磚飾圖案、鑲嵌在紅磚古厝上精妙絕倫的琉璃花窗,充分彰顯中西建築風格交融貫通。

  保護老建築,本質上就是保護那些珍貴的歲月痕跡和文化印記。近年來,涵江區推進“僑厝賦能”工程,傳承保護與活化利用老僑房,該區成立由區政協僑委、僑聯、僑辦等6部門組成的區特色僑房普查小組,開展僑房普查和建檔工作,對全區140處華僑建築進行登記建檔造冊,通過捐贈、託管等方式,實現使用權流轉,並進行活化利用。

  “僑宅建築不僅蘊含著豐富的建築藝術和文化內涵,承襲著一代代華僑的故園情懷,更成為我們傳承華僑精神、發展文旅産業得天獨厚的寶貴資源。”涵江區江口鎮東大村黨支部書記陳中奇告訴記者,他們通過僑宅認養項目推介服務,號召愛心企業、社會人士參與僑宅認養,出資進行定期的修繕維護,讓沉睡的僑房“醒”過來。

  在東大村,建於1930年的姚餘三大厝,如今改造為當地的家風家訓館,“僑二代”來此尋根,年輕人前來打卡;五哥六角亭原用作僑鄉民俗館,現下重新修繕利用,通過招商、與村辦企業合作,引進南洋餐廳、南洋粧造等項目,將其改造成南洋文化體驗館;著名僑領李文正將其位於江口新前村的住宅,託管給江口鎮僑聯使用和運營,建起“關愛僑鄉留守家庭服務站”,在關愛一老一小、維護僑鄉和諧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番”喜鄉村 火熱出圈

  開在東大村東源305號的悠悠茶酒館,是由一處雙層五間廂古僑居改造而來,門前,石橋與流水輝映,果樹與草木共生,涼風習習,別有野趣。踏進庭院,兩隻迷你田園犬搖尾跑來,沉寂的大院頓時變得鮮活而生動。

  屋內陳設,是古香古色的紅木傢具,墻上還有字畫裝點,足見運營者的用心。在這裡,遊客可以飲茶品酒,還能嘗到地道的莆仙菜品。

  悠悠茶酒館負責人詹慶煌告訴記者,他們是去年9月入駐此處,修整了3棟老僑宅,除了茶酒館,還開辦了鄰近的悠悠民宿,以及正在籌備中的小型民俗博物館。

  東大村是福建省“金牌旅遊村”,隨著沉浸式鄉村遊成為大眾休閒旅遊新風向,江口鎮搶抓機遇,結合僑鄉特色發展鄉村旅遊業,以東大村為試點,將“僑”“溪”“景”串珠成鏈,形成N個深體驗文旅消費場景,打造“十里蒜溪景,百年南洋風,千載驛道情”的特色僑鄉旅遊精品線路,帶動周邊産業發展,使之成為熱門戶外聚集地和網紅打卡點。

  除了山水田園,當地還將人文因子轉化為IP,創新傳承“僑”元素。2020年,江口鎮邀請專業團隊為東大村編制省級傳統村落保護髮展規劃,同時引入産業發展策劃團隊,提取古厝中的各式神獸、紋飾、花磚、門楣題刻等元素,打造“東大獅”文化IP,以及獨特的東大“鄉村字體”,並轉化成鄉村文化IP素材庫,建立起全國首個完整的鄉村文化資産包,形成百年僑鄉文化活資産。

  近年來,依託旖旎多彩的僑鄉文化、山水相依的優良生態,江口鎮以蒜溪流域環境整治為核心,以綠色生態旅遊小鎮、山水田園歷史名村為載體,整合“農、文、旅、體”等優質旅遊資源,完善蒜溪片區7個村莊旅遊配套設施,打造26個口袋花園,加快推進“蒜溪裏”精品小屋、待賓裏“入莆第一集市”、種植業採摘基地等重點項目,助力鄉村振興和農文旅産業發展。

  如今的江口鎮,是遠近聞名的特色僑鄉旅遊小鎮,各具特色的“僑家樂”等正成為鄉村引流的新消費場景。數據顯示,僅在去年美食風情文化節期間,江口鎮各類“僑家樂”吸引遊客超10萬人次,銷售額超300萬元;2023年全年,該鎮遊客總人數約80萬人次,旅遊收入490萬元。(記者 陳漢兒 通訊員 林亦霞)

 

延伸閱讀

  福建是僑務大省,有約1580萬閩籍華僑華人,分佈在世界188個國家和地區,主要分佈在馬來西亞、印尼、菲律賓、新加坡、美國等地,其中東南亞地區佔80%以上。福建的華僑數量眾多,他們在海外的經濟、政治和文化領域都發揮著重要的作用。與此同時,他們始終與家鄉同呼吸、共命運,為福建乃至祖國的發展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探尋福建華僑華人的足跡,他們身上那種“敢冒風險、敢為人先”的精神,支撐著他們打拼有成,成為福建人在海外的一張閃亮名片。他們中走出了許多著名的愛國華僑,如陳嘉庚、李光前、劉玉水、呂振萬、李清泉等。

  福建僑鄉分佈廣泛,主要集中在東南沿海一帶。福州市是中國著名的僑鄉,祖籍福州的海外華僑華人多達300余萬人,分佈于五大洲的102個國家和地區;泉州市以其獨特的閩南文化和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而聞名於世,擁有750萬海外僑胞;莆田市是媽祖文化的發祥地,也是中國南少林的所在地,共有海外僑胞約150萬人,分佈在100多個國家和地區;廈門市、晉江市、石獅市、福清市、南安市、惠安縣、福州長樂區等均是福建重要的僑鄉,對福建的經濟社會發展有著顯著貢獻。

  這些僑鄉不僅是海外華人華僑的故鄉,更是中華文化與世界交流的窗口,對福建乃至全國的僑鄉文化和發展産生了深遠的影響。

 

聽海

“橋”通世界 雙向奔赴

  僑者,橋也。

  僑鄉者,以僑為橋,通達海外之地也。

  什麼是“僑”?AI智慧這樣回答:僑,古漢語意思是“外國人”或“海外的人”。在現代漢語中,“僑”有時也可以表示“海外的華人或僑胞”。

  什麼是華僑?《辭海》的解釋頗為簡單:中國人僑居國外者通稱華僑。

  上述釋義説明,僑是寄居外地或外國的意思,僑鄉則指國內某些華僑較多而僑眷較集中的地方。

  在僑界,有句流行很廣的話:世界上每個角落都有中國人,這句話頗有事實依據。相關統計顯示,海外華僑華人的最新人數已達6000多萬,分佈在全球198個國家和地區。

  中國人民移居國外的歷史,源遠流長。在唐宋以前,移居國外的華人,沒有固定的稱謂。唐宋以後,由於經濟文化的發展交流、對外貿易的擴大、交通的發達,移居國外的人數急劇增多,他們多被居住國的人民稱為“唐人”。明清時期,也有的稱為“華人”“中華人”“粵閩人”等。

  莆田江口鎮,依山臨海,境內古驛道與國道、高速路、高鐵線交錯。山塢深處、南洋風情濃郁的僑宅大厝,富麗堂皇,騎樓林立,可遮風擋雨,一派典型的僑鄉景觀。這裡,通江達海,聯通世界,是閩中海上絲綢之路輻輳之地。數百年來,一批又一批莆田人從這裡告別鄉關,漂洋過海,到東南亞務工、經商、創業,至今寄居東南亞的江口籍華僑,就超過38萬人。歷代僑胞出海奮鬥,不少先輩從修理腳車起步,依靠誠信經營,積累口碑和品牌,逐步發家致富,事業成功後紛紛回鄉捐助基礎設施建設,大興教育、衛生等慈善事業,改善僑眷居住條件,並投資電子等産業,帶動就業,為家鄉發展傾情出資出智出力。

  像江口這樣特色鮮明的僑鄉村鎮,在福建沿海比比皆是。歷代愛拼敢贏的華僑在家鄉和海外寄居地雙向奔赴,為雙邊的繁榮發展和相互溝通交流,留下一串串令人矚目的時代印記。

  福建是全國著名僑鄉,閩籍旅外僑胞達1580多萬人,人數僅次於廣東。自古以來,廣大華僑在祖籍地和生活國之間雙向奔赴,以其孜孜不倦的付出,為家鄉和寄居地的發展繁榮作出積極的貢獻。比如,陳嘉庚對馬來西亞和廈門的發展,林紹良對印尼和福清的發展,黃乃裳對馬來西亞詩巫地區和家鄉閩清的發展……這些都是有目共睹,其赫赫功績,可鐫刻于兩地發展史冊。

  華僑是推動福建發展的重要資源、重要力量和突出優勢。僑是福建聯通世界現成的橋梁與紐帶,是吸引全球投資的主要源頭之一,是向世界講好福建故事的生動宣講者。所以,在新時期新時代,特別是面對全球地緣力量重構、世界形勢更加錯綜複雜的背景下,如何重視華僑,如何打好“僑牌”,是各級領導執政能力、治理能力、發展能力和統籌內外能力的綜合素質體現。福建轉型升級,深化改革,抒寫高品質發展新篇章,需要僑的參與;福建提升對外開放水準,進一步融入世界,需要更好更充分發揮僑的紐帶作用;福建地方各項事業包括教育醫療慈善等的提升,更需要廣大華僑助力奉獻、添磚加瓦,才能使八閩大地更加和諧共榮,人民生活更加幸福美好。

  歷史上,華僑對居住國和祖國的貢獻,可圈可點。現實中,我們也處處感受到華僑對福建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積極影響。閩籍華僑群體,佔福建人口近四成,其足跡、事業、影響遍及世界各地,不僅在東南亞,福建華僑對所在各國影響滲透每個行業,在歐洲、非洲、美洲和大洋洲,福建新老華僑攜手發展,在越來越多新興領域,包括文化領域,作出斐然成就,這是福建華僑的驕傲,也是所有福建人的驕傲,更是中國人的驕傲。

  面海打僑牌,開放興家國。在中國漫長歷史上,因放眼看世界催生的華僑群體,是一個獨特的群體,由此産生的華僑文化,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極大豐富了中華文化的內涵,拓展了中國人的視野,促進了中華文明向世界的傳播。我們在發揮華僑作用的同時,要悉心維護好僑的權益,為華僑在國內外的發展提供必要的支援,做他們最堅強最可靠的後盾。特別是各地政府各級相關組織要為僑執言,營造僑胞僑眷溫馨且可信任的家。

  海水蕩五洲,僑親踏浪行。遍及五洲的閩籍華僑,讓我們放眼世界之時,感覺全球真的就像一個村子,每個角落都有我們的親戚。

  全球化和網路化的時代,願世界各地的鄉親們,常來常往,守望相助,興旺發達,福安長樂!(劉益清)

來源:福建日報

掃碼關注中國福建微信

掃碼關注中國福建微信

掃一掃在手機上查看當前頁面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