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市

上杭:打造老區蘇區振興發展的縣域樣板

2024-06-15 08:50
| | | |

上杭梅花山景區,在大自然中打造文旅融合産品。

農戶在果園直播帶貨。

上杭通過“公司+農戶”模式發展菌産業。

上杭湖洋鎮養蜂專業戶在檢查蜂箱。

上杭古田蝴蝶蘭種植基地

上杭古田竹嶺村研學基地

高速公路穿過廬豐畬族鄉。

核心提示

  近年來,上杭縣因地制宜運用“千萬工程”經驗,把推進鄉村全面振興作為“三農”工作總抓手,大力實施省委“千村示範引領、萬村共富共美”工程,深入實施“156”鄉村建設工作機制,成功入選第一批全國鄉村振興示範縣創建名單,連續8年入選福建省“縣域經濟實力十強縣”,2023年全國縣域綜合競爭力百強縣進位至第87位,實現地區生産總值526億元。

盤活資源 産業興旺

  近日,記者走進上杭縣才溪鎮黨群共富示範帶三大中心之一——溪北村鄉村振興産業孵化中心,當地特色農産品琳瑯滿目。據村黨支部書記雷建福介紹,該孵化中心年産值已超過7000萬元,每年可為村集體經濟增收超100萬元。

  近年來,溪北村以黨建為引領,打造了一條“生態文明+産業發展”黨群共富示範帶,不僅增加了村集體經濟收入,也大大增加了當地村民的收入。

  溪北村農田、林地資源豐富,當地在資源賦能上下功夫,把臍橙當成拳頭産品,全村種植臍橙面積擴大到上千畝,並打造觀光采摘農業旅遊路線,打響“臍橙之鄉”品牌。

  溪北村黨支部在全縣率先推行黨支部領辦合作社,在合作社帶領下,又相繼延伸出蜂蜜、靈芝、果蔬、飲用水、酒水、特色家禽等“才溪紅”系列産品,做到“統一包裝、統一標識、統一售後”,借力直播帶貨,打響“才溪紅”農業品牌。

  智慧果蔬基地由企業、溪北村合作社和才民、中興、溪東聯建村三方共同出資建設,是溪北村黨群共富示範帶的五大産業基地之一。“基地種植七彩番茄、迷你西瓜、水果黃瓜等水果,畝産4000公斤,年産值近400萬元。”基地負責人黃長良介紹,基地每年可為合作社增收35萬元。

  “示範帶去年實現産值8000萬元,村集體經濟收入達100萬元,每人平均純收入達2.9萬多元。”雷建福説,目前全村正持續探索思想、産業、品牌、合作、聯建、科學六大共富機制,重點打造3個中心+5大産業基地,建設一條“生態文明+産業發展”黨群共富示範帶。

  鄉村要振興,産業是基礎,政策為引領。上杭堅持將土地出讓收益的50%以上用於鄉村振興,僅2023年就統籌資金4.9億元、爭取補助資金7.87億元。

  整合資源,讓資源轉化為産業發展的資産。上杭通過推進聯建村黨委建設,整合多村力量,抱團取暖助振興。

  2022年11月,廬豐畬族鄉黨委針對“弱村發展難、強村突破難”,按照“地域相鄰”“産業相近”“優勢互補”原則,將豐樂村、豐濟村、豐康村三個鄉村振興示範村劃入一個整體,成立全縣第一個聯村黨組織——廬豐畬族鄉聯建村黨委。一個個小村,從“單打獨鬥”走向“抱團取暖”。

  近日,豐樂村村民老藍來到菜地,將剛採摘的新鮮蘿蔔裝了滿滿一三輪車,這些原本滯銷在地裏的蘿蔔將被製成獨具特色的畬味小菜銷往市場。

  “變成小菜的蘿蔔可是我家致富的大功臣。”老藍驕傲地説,他的驕傲來源於聯建村黨委給的底氣。

  2023年9月,聯建村黨委&&建成了以蘿蔔幹、芥菜幹為主體的畬味小菜共富工坊,這家工坊集生産、展示展銷、研學體驗、電商直播等功能于一體,不僅解決了村民蘿蔔銷售的問題,預計每年還可為村集體經濟增加收入15萬元。

  畬味小菜共富工坊是廬豐畬族鄉鄉村産業聯動、抱團發展的一個縮影。

  去年,聯建村黨委在謀劃産業發展中堅持“産業趨同”原則,聯合“畬民福”農民專業合作社、金花茶合作社、畬鄉米業有限公司等,探索形成了“黨委+企業+合作社”的共富鄉村“1+N”發展模式,産品互通、渠道共用,變“各自為戰”為“共同奮戰”。

  村裏有産業,富了民也強了村。近年來,上杭全面實施村級集體經濟壯大提質行動,通過政策紅利、清産核資、要素保障、資源整合等方式,高品質探索共同富裕組織新路徑,讓農村“家底”更厚實、“家業”更殷實。

  目前,全縣331個村中,村集體經濟收入10萬~20萬元的有88個,20萬~50萬元的有133個,50萬元以上的有110個。

多方來才 振興有智

  位於上杭縣白砂鎮碧沙村的蓮仁生態農業有限公司裏,金線蓮組培廠房內外一片忙碌景象:車間外,工人們忙著洗苗;車間內,工人們正細心地將幼苗接種到裝有營養基的玻璃罐中,營養基中的甜香味縈繞接種室……

  “組培廠建立起來,村民和村集體經濟增收又有了臺‘發動機’。”説起金線蓮組培廠,碧沙村黨支部書記丁勤松的喜悅之情溢於言表。

  蓮仁生態是一家集金線蓮組培育苗、倣野生種植、溫室大棚栽培、技術推廣、産品加工及銷售為一體的金線蓮全産業鏈現代化農業綜合運營公司。白砂鎮自然環境優越,林下中草藥産業是全鎮的主導産業之一,碧沙村也不例外。2021年底,蓮仁生態正式入駐碧沙村,並於次年投産。“有技術支援,加上打開了銷路,我們對未來發展很有信心。”公司負責人表示。

  丁勤松介紹,當前蓮仁生態已吸納了當地20余名勞動力就業,村民在家門口就能拿到月均4000元的工資。公司正常運轉後可實現年生産金線蓮組培瓶苗150萬至200萬瓶,年産值2000萬元,解決周邊勞動力就業100余人,每年增加碧沙村集體經濟收入近40萬元。

  “産業發展離不開‘鄉村振興共富指導員’的點子。”丁勤松所説的“指導員”,是中國航空航太科技工作委員會國際部部長葉錦憲。

  去年8月,在穗龍合作的一次考察中,葉錦憲應友人邀請到碧沙村進行考察。葉錦憲注意到,碧沙村的特色資源和産業與他正進行的研究項目不謀而合,同時能夠為穗龍合作打開新的空間。

  “鄉村要發展,需要資金和政策,但更需要的是清晰明確的發展思路,不但要結合實際,而且要能落實、做得到。”丁勤松説。

  葉錦憲就為碧沙村發展提供了具體思路:航太育種賦能林下特色中草藥種植和航太科普助力紅色研學,“紅”“綠”發展,兩條腿走路。葉錦憲結合自身優勢和資源,提出在碧沙村開展航太育種項目,從上過太空的金線蓮種苗中篩選出優種,在碧沙村推廣種植,同時幫助碧沙村對接澳門大學中藥國家重點實驗室,為當地中草藥産業提質升級提供科技支撐,併為碧沙村中草藥産品銷售對接廣州市場。

  一邊是以航太育種種植基地助力當地林下特色中草藥産業發展,另一邊則是發展“科技+”紅色研學項目。碧沙村在土地革命時期是紅軍遊擊隊活動的主要據點之一,是中央蘇區地下紅色交通線上的重要一環,至今還保留著完整的紅色交通站“丁正昌號”商鋪。

  “這些思路我們以前從來沒有想過,我認為思路可操作性強、突出了碧沙村特色,為村子未來發展明確了方向。”丁勤松表示。

  鄉村振興,人才先行。

  去年以來,上杭為破解鄉村招才引智難題,探索開展“鄉村振興共富指導員”選聘活動,重點圍繞“實實在在帶動村級增收、村民致富”這一要求,引育、留住了一批農創客、技術能手、非遺傳人、專家學者等各類人才,逐步實現了鄉村鄉土人才“破土發芽”。

  “‘鄉村振興共富指導員’要做的是為鄉村振興錨定發展方向,提供發展思路,利用他們的技術、經驗、人脈為鄉村産業發展找一條新路子,這是柔性引進鄉村振興人才的有益探索,也是全職選派鄉村振興特派員的有效補充。”上杭縣委人才辦主任黎克森説。目前,上杭縣共有各類“鄉村振興共富指導員”18名,實施村級産業項目26個,增加村級集體收入近500萬元。

  “下一步,我們將在選聘‘鄉村振興共富指導員’的基礎上,深化拓展‘鄉村振興夢想家’招募活動,引進一批專業化人才團隊,在保持鄉村肌理以及鄉村風貌的基礎上,以鄉村運營的新視角,聚焦現代農業、鄉村旅遊、文藝文創、鄉村科創、運動康養、數字經濟等業態培育規劃、人才和項目招引等方面,不斷探尋鄉村振興新路徑,推動上杭鄉村打造成為鄉創優選地、産業興盛地、共富夢想地。”黎克森説。

內外兼修 向美而行

  初夏時節,走進上杭縣古田鎮竹嶺村,遠處青山環繞,近處流水潺潺,這裡步步是景,處處成畫,灰墻黛瓦的民居和別具特色的民宿鑲嵌在綠水青山中。

  特色民宿産業的發展在促進村民增收的同時,也帶動了當地鄉村旅遊業的蓬勃發展。“村裏近幾年遊客越來越多,村裏發展得越來越好,我們老百姓的生活也越過越紅火了。”竹嶺村紅豆農家負責人廖小蘭説。

  上杭縣古田鎮竹嶺村是省級鄉村振興試點村和省級“一村一品”示範村。近年來,竹嶺村以美麗鄉村建設為抓手,大力發展文旅、農旅融合項目,以“趣竹嶺”和古田首個慢生活村落為目標,將竹文化、“古田福”文化要素融入鄉村建設,全力打造“慢田園、輕生活”鄉村旅遊名片。

  同時,竹嶺村還注重深挖紅色文化,通過發展紅色遊、研學遊,推進“研學小鎮”鄉村紅色旅遊品牌建設,讓村裏的研學産業越來越紅火。竹嶺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張繼勳介紹,村裏依託民宿産業和紅色研學的優勢,在推動鄉村旅遊業發展的同時,注重生態環境的保護和傳統文化以及紅色文化傳承,讓竹嶺村成為鄉村振興的典範。目前,該村新建或改建開辦各類民宿10余家,累計接待研學團隊30余批9000余人。

  改善農村人居環境,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點任務,也是踐行“千萬工程”經驗推進鄉村全面振興的有效舉措。竹嶺村全面開展旱廁、空心房、老舊危房拆除整治,“零徵遷”推進環村道路硬化以及生態停車場、污水處理整村推進等項目,建立了多個小公園、微景觀,改善了村民的生産生活環境,群眾獲得感和幸福感得到進一步提升。

  張繼勳介紹,竹嶺村根據村裏實際情況,聘請了專業團隊對竹嶺進行規劃。“在人居環境整治方面,我們通過實行農房整治零補償,創新地票制,將有利用價值的房屋、閒置土地修繕改造,建設美麗庭院、微景觀和小公園,持續提升鄉村的顏值。”

  上杭縣以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為目標,堅持在鄉村內涵和外延上“精耕細作”,重塑農村人居環境,深入推進城鄉融合,推動産業發展提質增效。目前,共拆除各類空心房3.2萬棟252萬平方米,完成裸房整治2.6萬棟485萬平方米,建成近2000個“五個美麗”示範典型,2個鄉鎮、18個村入選省級示範創建名單。

數字賦能 服務高效

  近日,中央多部門聯合印發《數字鄉村建設指南2.0》,《福建省上杭縣:整合縣域數據資源 深化“網際網路+政務服務”》成為全省兩個入選案例之一。

  近年來,上杭持續推進數字鄉村建設,將跨部門信息化項目建設納入“數字上杭”建設範疇,開發區縣級政務服務小程式“杭好辦”,建立全縣數字鄉村要素資源目錄體系,匯聚全縣農業生産、經營、管理、服務以及鄉村振興等全過程數據和相關主題數據庫,形成鄉村數據底座,並打通省、市、縣平臺。

  數據匯聚,為將政務服務下沉到鄉鎮一級提供了堅實基礎。鄉鎮便民整合服務標準化試點改革應運而生。

  長期以來,以“七所八站”為核心的機構是鄉鎮群眾的主要辦事機構。但由於辦事機構分佈較散、辦事人員非專職政務服務人員等原因,群眾辦事不知道找誰、辦事效率低等情況時有發生。

  為解決這一問題,2019年4月,上杭縣在古田鎮率先推行鄉鎮綜合便民服務中心“一窗受理、整合服務”改革。當地將原先鄉鎮事權中分屬於村建、民政、國土、衛健、市場監管、供電、自來水等鄉鎮直辦單位(公用企業)的政務服務事項,整合在便民服務中心綜合窗口辦理,實現“一事跑多窗”到“一窗辦多事”的轉變。

  “這等於把行政服務中心辦到了鄉(鎮)一級,改變了以往‘縣級行政服務中心忙得要命,鄉鎮便民服務中心卻沒多少事幹’的局面,初步實現讓群眾辦事少跑腿、少等待。”上杭縣行政服務中心管委會主任袁庶斌説,“但各鄉鎮還是普遍存在辦事標準不一、工作人員素質參差不齊等情況,需要出臺鄉(鎮)政務服務標準。”

  2019年10月,上杭縣主動向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申報鄉鎮便民整合服務標準化試點項目,並於2020年1月成功獲批國家第六批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綜合標準化試點項目,成為全省僅有兩個獲批項目之一。

  近年來,上杭以標準體系為引領,將“一窗受理、整合服務”改革向更寬領域突破。據統計,2021年以來,全縣累計下沉市場監管、稅務、醫保等部門的60個事項到鄉鎮就近辦理,極大方便了群眾辦事。

  去年5月23日,上杭縣鄉鎮便民整合服務標準體系獲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發文認定考核合格。該體系包含通用基礎標準、服務提供標準、管理標準和崗位工作標準4項體系,16個子體系和281個標準項。各鄉鎮正積極推進標準體系全面實施,3057個政務服務事項實現無差別受理、同標準辦理。

  “下一步,我們將充分學習借鑒浙江‘千萬工程’經驗,紮實推進城鄉融合、産業融合、治理融合,用心繪就鄉村振興的‘底色’,全力推進上杭國家鄉村振興示範縣創建,紮實推進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建設,努力打造老區蘇區振興發展的縣域樣板。”上杭縣鄉村振興服務中心主任藍建閩表示。(記者 戴敏 張傑 通訊員 林斯乾 劉文豹 文/圖)

來源:福建日報

掃碼關注中國福建微信

掃碼關注中國福建微信

掃一掃在手機上查看當前頁面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