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城縣博物館通過數字化和“博物館+”拓展傳播服務功能
“我越來越愛逛博物館了”
在浦城縣博物館研學的學生通過圖片、數字化演示等了解文物背後的故事。
“浦城的文明史,原來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時代……”近日,浦城縣博物館迎來又一批研學者,浦城職業技術學校的師生們正在這裡上一堂“傳承中華傳統文化”主題課程。師生們穿梭于新石器時代的陶豆、陶尊,青銅時代的黑衣網格紋穿孔陶缽、青釉三係原始瓷盂等藏品之間,一邊看一邊聽講解,並記錄文物背後的歷史故事。
在福建考古界,有“地上文物看泉州,地下文物看浦城”之説。浦城位於閩浙贛三省交界處,自古為中原入閩第一關,有著約4000年的文明史、1800多年的建縣史。浦城縣博物館把3632件奇珍異寶“收納于冊”,運用數字化手段,讓文物“活起來”,向當代人講述著古老文明故事。
數字化,讓文物“活起來”
一走進浦城縣博物館,滿滿科技感撲面而來。在裸眼3D數字展櫃旁,在多人觸控超清數字墻前,學生們排著隊,通過數字化觸控設備和文物3D模型互動。
“我們創新開展館藏文物數字化保護項目,製作出精確的三維模型,讓觀眾可以接近最真實的過去。”浦城縣博物館館長吳衛華介紹。
浦城縣博物館投資6000余萬元,建築總面積6100平方米,館藏文物3632件,其中珍貴文物1615件。除了實物的保護,博物館對文物資源進行數據採集,以數字化建模的方式保存下文物的珍貴信息,讓塵封已久的浦城文物“活”起來。目前,該館完成珍貴文物數字化160件。
“通過觀看3D數字展示,感覺這些具有厚重歷史的文物‘活了’過來,不僅讓我了解到浦城豐富的歷史文化,也讓我們看到了自己的專業在實際中的應用場景。”浦城職業技術學校2022級3班電腦專業學生劉子冬告訴記者。
記者了解到,這項工作成為浦城活化文化遺産的重要經驗。2022年,“浦城縣博物館沉浸式數字文物交互體驗設備”在第五屆數字中國建設峰會、第九屆中國博物館及相關産品與技術博覽會上展出;2023年,博物館“文物裸眼3D展示平臺”獲第八屆全國十佳文博技術産品及服務優秀獎。
登上博物館二樓,“浦城歷史文化通史”展廳,則把觀眾帶回到遠古時代。以時間為軸,豐富的雕塑、圖片、數字化演示,再現了貓耳山商代窯群遺址、管九土墩墓群兩項“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以及牛鼻山遺址等先秦時期的重要考古發現。浦城文物的“縱不斷代、橫無缺項”,讓浦城縣博物館在福建的縣級展館中脫穎而出。
“博物館+”,讓博物館“火起來”
“除了展覽,我們還不斷加強館校、館館、館社合作,對接科研院所,讓文物在挖掘中保護、在利用中傳承。”吳衛華介紹,自2017年廈門大學歷史與文化遺産學院在浦城進行考古發掘以來,博物館與該院建立了深度合作關係,聯合舉辦系列學術講座,策劃“廈門大學浦城田野考古成果展”,通過考古發現帶動展館建設、學科建設。
浦城青白瓷聞名遐邇。今年,博物館還與景德鎮陶瓷大學古陶瓷研究所開展合作。“我們計劃通過科技分析、對比分析、調查勘探、認知研究等,對浦城青白瓷文物進行探源,發掘浦城青白瓷歷史文化價值,為文物的科技鑒別提供科學依據,進一步推動文物保護和當地青白瓷産業發展。”吳衛華説。
除豐富館藏和進行專業科學研究,浦城縣博物館還開展了多樣化的展覽和活動。“博物館+”,讓古老文物“活起來”,也讓博物館“火起來”。
據介紹,目前浦城縣博物館正開展具有資源特色的品牌教育活動。比如,定期設置愛國主義教育課堂,共建博物館青少年研學教育項目,打造青少年教育的“第二課堂”等。同時,結合傳統節日和重要時間節點,博物館還開展傳承文化傳統和非物質文化遺産的互動體驗活動,讓研學者動手,模擬考古挖掘、陶藝製作、剪紙製作等,既有科技感,又有趣味性。
去年博物館新館建成以來,該館組織開展了各類活動30多場,參觀人數達到18萬人次,其中學生佔比40%。在博物館組織研學的鍾老師告訴記者,博物館的課程把傳統文化和現代電腦技術結合起來,寓教于樂,不僅是對本地優秀傳統文化的宣傳推廣,更是對專業課程的實際展示。不少學生説,“我越來越愛逛博物館了”。
吳衛華説,下一步,博物館將拓展好“博物館+”,不斷推進數字化建設,開展線上展覽、線上公眾文化活動,讓更多的人參與到博物館的建設和發展中來。同時,以閩越文化、朱子文化等為載體,借助社會力量打造“博物館+圖書”的15分鐘品質文化“共用閱讀空間”,將博物館拓展成閱讀、休憩、參觀、活動等全齡共用、融合開放的為民服務空間。(記者 吳旭濤 通訊員 袁野 文/圖)
掃碼關注中國福建微信
掃一掃在手機上查看當前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