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放數據要素的乘數效應
□葉菁 翁伯琦
近年來,鄉村産業發展領域的數字技術賦能,正從“網際網路+現代農業”“網際網路+農産品出村進城”等形態升級到“數據要素×現代農業”階段,數字技術賦能的影響正從聚集疊加轉變為乘數效應。“三農”領域釋放數字技術賦能鄉村産業提質增效的空間巨大。
因地制宜促進數字技術與鄉村産業高品質融合發展,既要充分認識到農業數字化轉型的重要作用,又要以歷史責任感擔起推進“數據要素×現代農業”的責任,更要積極穩妥推進數字農業農村建設。實踐表明,建立在數字技術基礎上的數據資源具有低成本復用、非排他使用、邊際報酬遞增等特性,能夠被鄉村經營主體應用於涉農産業鏈的産前、産中、産後各個環節,形成新質生産力,提升涉農産業全要素生産率。
數字技術具有高創新性、強滲透性、廣覆蓋性,能夠推進涉農産業鏈深度融合,增強農業生産環節的智慧管控程度,提高農業經營主體培育的精準性。各地要因地制宜制定鄉村主導産業和特色農業數字化發展規劃。深挖和激發數據資産活力,推進一二三産深度融合,發展鄉村數字經濟、數字文化産業,拓展鄉村智慧農業、智慧平臺、智慧旅遊應用,促進數字鄉村産業的新模式和新業態涌現。
智慧種植養殖實現對農業對象、環境和全過程的可視化表達和數字化管理,能夠促進涉農産品的消費升級。要著力提高涉農管理者和經營者的數字素養、數字技術應用能力和數字場景的決策能力,提升數字知識教育和數字技能培訓的針對性和精準性,彌合數字鴻溝,培育涉農數據要素的龍頭企業,強化農産品經營主體扶持力度。
數字技術重在高效連接,催生短鏈農業、眾籌農業、共用農業、直播帶貨等新業態,催育鄉村産業以需定産新模式。要完善數據資源持有權、數據加工使用權、數據産品經營權“三權分置”制度,以數據資産納入財務報表為契機,秉承價值共創理念,強化涉農企業數字責任,不斷實現“三農”領域的數據交易規模倍增。
數字技術的連接與應用,可使涉農經營主體共用土壤、天氣、産能、加工、物流、貿易、消費等數據,提高生産經營的抗風險能力,有效解決鄉村産業的短鏈與補鏈等問題。要加快建設智慧化綜合性數字信息基礎設施,加強數據採集、應用、開放、管理等標準體系建設,著重研究農業農村專有軟體和信息系統的整合整合技術與完善基礎設施,探索元宇宙農業,提升涉農産業關鍵軟體技術創新和供給能力。
數字技術提升農業監測預警的精準性,減少自然災害、疫病傳播、價格波動等對涉農供應鏈的衝擊影響。要破除制約數據資産應用的體制機制障礙,創新管理機制與便捷應用方法,實現農業産業體系、生産體系和經營體系的數字化構建,推進全社會生産生活的數字化轉型,嚴守數據安全底線,為鄉村産業發展營建更加優越的數商環境。
(作者單位:福建省農業科學院)
掃碼關注中國福建微信
掃一掃在手機上查看當前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