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州推進緊密型醫共體建設,讓群眾享受更便捷優質的醫療服務
城市醫療集團,將解什麼局?
漳州市第二醫院泌尿外科醫護人員對基層轉診至本院的患者進行腎切除微創手術。
龍海區第二醫院專家團隊到海澄分院坐診。
漳州市第二醫院心內科主任紀文洋(中)在白水分院為患者看診。
漳州市第二醫院兒科門診醫生在接診中。
漳州市第二醫院的呼吸與危重症醫學科醫護人員對分院轉診至本院的患者進行術後查房。
漳州市第二中醫院內科門診主任醫師林躍明(左一)是省第二批基層老中醫藥專家師承帶徒工作指導老師。圖為林躍明在基層衛生院為患者看診。
核心提示
在醫療改革持續深化的當下,如何破解區域醫療發展困境,讓群眾享受到更優質便捷的醫療服務,一直是社會關注的焦點。
城市醫療集團作為一種新型醫療衛生服務模式,以城市綜合性醫院為核心,整合市、區級醫療衛生機構和基層衛生院資源,形成緊密型醫療衛生服務網路。2023年,國家六部門聯合印發《緊密型城市醫療集團建設試點工作方案》,試點推進緊密型醫共體建設。
2024年,漳州市醫院城市醫療集團、漳州市中醫院城市醫療集團、漳州市第二醫院城市醫療集團、漳州市第二中醫院城市醫療集團,共4家城市醫療集團宣告成立,深入推進緊密型醫共體建設。這一舉措成效如何?是否能為區域醫療注入新活力?將如何改變群眾就醫體驗?記者以龍海區為調查樣本,深入探尋漳州城市醫療集團背後的“破局”之路。
區域之困
縱向理順運營模式
漳州龍海區地處九龍江出海口、廈門灣南岸,境內鐵路、公路、水路兼備,擁有8個高速公路出口,介於廈漳之間,四通八達。
日益增長的物質條件,日益便捷的交通,帶來的是人民幸福生活指數的攀升,農村居民的消費、務工、就學、就醫紛紛向城區靠攏。
“小病小痛,在本地人看來只是‘一腳油門’的事,開車半個小時就能到廈門和漳州市區的三甲醫院,享受較好的醫療服務。”龍海多個基層衛生院由於自身短板,出現病人“不願來”“留人難”現象,加上醫療人才下不來、技術水準上不去,陷入被邊緣化的窘境。
事實上,龍海區內有一家三級綜合醫院漳州市第二醫院、一家三級中醫醫院漳州市第二中醫院,均為本地的醫保定點綜合公立醫院。龍海區域地形呈狹長形,鄉鎮東西分佈,群眾就醫的選項較多:東面的程溪鎮、東泗鄉居民可選擇漳州的醫院,西面的東園鎮、浮宮鎮、港尾鎮、隆教畬族鄉居民可選擇廈門的醫院,近龍海城區的石碼街道、海澄鎮、紫泥鎮的居民多選擇龍海本地這兩家區直醫院。“若是有急重症病患叫救護車,家屬也多半選擇去廈門或漳州。”在許多本地居民看來,區內醫療資源若是不夠高效,不如直奔三甲醫院。
再從機制來看,基層衛生院、區直醫院各自為政,是分級診療制度建設的一大“攔路虎”。
一個地區的醫療系統的良性分級診療,應由基層首診,再根據患者情況向上級醫院轉診,最後再下轉基層院康復觀察。但龍海的醫療系統由於地理位置特殊,基層醫療服務能力歷來不足,亟需恢復“造血”“凝血”功能。
去年4月,漳州市衛健委等七部門印發《漳州市城市醫療集團建設工作方案》(以下簡稱“方案”),要求加快完善分級診療體系,以全市組建的4個城市醫療集團為載體,提升基層醫療服務能力,推動醫療衛生資源佈局更加合理。
方案中提到,以基層為重點,城市醫療集團內外應形成順暢的轉診機制,發揮&&醫院高水準醫療資源優勢,輻射帶動區域醫療衛生機構、專業公共衛生機構在醫療管理、人員管理、信息資源、健康服務等方面協同發展,促進形成防、治、管一體化醫防協同服務鏈,實現市—區—鄉鎮(街道)—村(居)四級全生命週期健康管理全覆蓋,讓醫療衛生服務從“以治病為中心”向“以健康為中心”轉變。
2024年8月,位於龍海的兩大醫療集團成立。一是漳州市第二醫院城市醫療集團,成員單位有龍海區第二醫院與港尾、海澄、紫泥、白水、浮宮、隆教畬族鄉等基層衛生院;二是漳州市第二中醫院城市醫療集團,成員單位有程溪、榜山、東泗、東園、雙第華僑農場等基層衛生院以及石碼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形成“2家三級醫院&&+1家二級醫院+12家基層機構協同”的集團體系。
“作為龍海區域醫療龍頭,設計以集團垂直管理模式來做強區直醫院,激活鄉鎮衛生院。”龍海區衛健局黨委書記、局長廖映蘋説,以下放人事權為突破口,創新管理架構,成立醫療集團黨委,設立財務核算中心、公共衛生科等職能部門,推行醫療管理、人力資源管理等“七統一”管理。保持行政隸屬、資産權屬、財政保障投入渠道、人事關係、人員編制身份“五不變”。理順體制機制,讓區直醫院與鄉鎮衛生院協同發揮醫療衛生服務功能。
通俗來説,即以&&醫院為總院,基層衛生院成為分院。由總院為分院規劃發展路徑,並根據分院的發展需求,開展人員、設備、技術等方面的幫扶,進一步推動醫療集團服務體系、管理體制和運作機制的健全完善,實現同質化管理、一體化發展。
資源共用
建立遠端醫療協作網
“我們衛生院需要一名彩超醫生”“麻醉科和外科的基礎良好,但醫生的技術需要提升”“心電圖的設備比較老舊,請求設備更新”“衛生院的新樓落成了,怎樣設計功能分區更加合理”……城市醫療集團成立後,成員單位有求,&&醫院必應。
經逐一摸底發現,基層衛生院存在諸多辦醫瓶頸。“例如有些院內無菌病房的佈局不夠合理,外科、骨科、兒科建設相對薄弱,且未開展手術,都是基層院‘留人難’的梗阻。”漳州市第二中醫院醫務科科長李志鵬認為,薄弱點亦是增長點。有些分院基礎建設良好,但醫生能力不足,應當配人引技術;有些分院原有招牌科室,但人手設備不足,應當優化再提升。
以常住人口1000多人的雙第華僑農場為例,雙第分院一直存在無法開展X線拍片診斷的困難,2023年住院病人僅5人。經過研討,總院決定以建設放射科為切口,提升分院服務水準。但眼前面臨無器械、無資質、人才短缺等問題,如何解決?
去年8月總院投放一台DR機到雙第分院,10月進行放射科預控評材料準備,11月現場監測通過,12月雙第分院放射科正式啟用,並派出總院放射科醫生林藝輝每週一次到分院進行幫扶。
“DR機採用數字影像平板探測器取代傳統膠片,可為臨床及時提供有效的影像信息,使患者在極短時間內獲得診斷和治療。”雙第分院相關負責人介紹,總院協助成立放射科,為基層院帶來服務水準“質”與“量”的提升,切切實實為患者帶來福音。2024年該院住院病人95人,醫療總收入147萬元,同比增長54.2%。
基層衛生院改頭換面全新升級之後,總院與分院“組團下鄉”開展大型義診活動。不同於以往的義診活動,此輪義診總院專家和設備幾乎“傾巢而出”,來到村民的家門口。中醫骨傷科、中醫內科、康復科、婦産科、肛腸科、外科、治未病科等重點科室專家到場,免費為群眾做肺功能檢查、骨質疏鬆篩查、血糖血壓檢測等,併為村民進行拔罐、針灸、推拿等中醫特色療法,贈送中藥茶飲,與群眾建立良好的醫患互動關係,鞏固“小病不出鄉”的目標成果。
煥然一新的診療環境和常態化的專家坐診,讓群眾對家門口的醫院有了新認知。在龍海,多個基層衛生院辦醫品質顯著提升,其中東園分院建成120急救點,接診急診患者132人,成功搶救危急重病患者12例;海澄分院新設普外科門診;程溪分院建成名醫工作室,其餘基層衛生院的門診量、住院率、病人數量均有明顯增幅。
資源共用為遠端醫療協作提供了捷徑。去年12月,漳州市第二中醫院與廣州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骨傷中心共建國家級“微創骨科”名醫工作室,成立廣州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骨傷中心漳州分中心。
80歲的陳老太因腰椎疼痛、行走困難,由分院轉診至漳州市第二中醫院治療。“這臺手術難度在於幾個椎體需同時處理。廣中醫一院姚珍松教授提前剖析手術難點,手術時全局把控再逐一攻克,從術前到康復全程跟蹤,令我們受益匪淺。”李志鵬坦言,以前遇到這種高難度手術只能向上轉診,如今本院醫生與專家團隊即可協同攻克高難度手術,最大程度實現“大病不出區”的願景。
值得一提的是,總院轉診率從30%躍升至47%,如今將近半數的群眾選擇通過從基層衛生院轉診至總院。數據背後,與醫療集團構建的雙向轉診、急慢分診密不可分。
醫防協同
暢通雙向轉診急慢分治
有了集團總院的資源共用,基層衛生院實力強了、底氣足了,讓群眾對區域醫療系統産生“醫”靠,持續提升“造血”“凝血”功能。
“做好公共衛生這個基本盤。”在廖映蘋看來,如實詳細地建立起群眾全生命健康週期檔案,才能全方位了解群眾的就醫需求,服務群眾才有切入口。因此,應充分發揮家庭醫生簽約服務的作用。
原先,家庭醫生簽約團隊只有基層醫療工作者,許多群眾的病症難以解答。醫療集團成立後,推動二、三級醫院醫師下沉,以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為平臺,參與家庭醫生簽約服務,形成全區醫療服務網格。“團隊增加了總院醫生,群眾有問題直接諮詢。一來及時為群眾提供醫療服務和健康教育,二來擴大醫療集團在基層的影響力,形成醫防協同的良性互動。”廖映蘋説。
數據顯示,全區共劃分服務網格1407個,組建家庭醫生服務團隊131支,推進家庭醫生網格化簽約服務。至2024年底,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全區居民電子建檔率68.2%,重點人群簽約率89%。
漳州市第二醫院心內科主任紀文洋多年來堅持為群眾科普心血管知識,深知基層觸手的必要性。“心血管疾病主要是慢性病。通過家庭醫生對慢性病人進行科普、復診、用藥指導,是最日常也是最重要的操作。”紀文洋説,尤其像白水分院已經創建胸痛救治單元,檢查與藥物齊全,且對胸痛的救治具備一定經驗的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已經與總院形成暢通無阻的轉診機制。
不久前,一名中年男子因腹痛不止來到白水分院。“腹痛未查出具體原因。但該男子過往有心血管疾病史,有可能是急性主動脈夾層引起的腹痛,一旦血管破裂,死亡率很高。”白水分院初步診斷後,馬上與總院胸痛中心取得聯繫,緊急給予患者藥物治療,安排120急救車轉診。總院胸痛中心接到通知後,立即啟動應急機制,做好接診準備。在患者到達總院後,總院醫療團隊在搶救的黃金時間完成胸痛手術。
“挽救生命,分秒必爭。”在紀文洋看來,基層院第一時間作出判斷、轉診,極大提高了搶救成功率。患者經專科醫師診斷治療結束後,由總院協助返回基層院繼續接受管理和隨訪,讓百姓踏實看病、安心養病。
城市醫療集團方案中提到,優化分級診療制度,總院指導分院因地制宜發展特色醫療,更好地為群眾提供連續性診療服務。建立優質醫療資源下沉機制,設置轉診綠色通道,為經基層轉診的家庭醫生簽約居民提供優先就診、優先檢查、優先住院服務。
2024年,僅紀文洋與白水分院的下轉門診數就有367人,白水分院上轉至漳州市第二醫院心內科門診數191人、檢查數228人、住院數119人。暢通“基層首診—總院救治—康復回社區”綠色通道,龍海區雙向轉診4472人次,其中紫泥分院基層首診率達65%,東園分院住院量增長86.2%。
“提升基層醫療服務深度,拓展醫療資源共用廣度。”廖映蘋説,下一步,龍海區還將強化人才培養體系,結合基層所在區域的疾病譜特點和群眾需求,進一步挖掘和培育特色專科,讓基層患者不出鄉鎮就能享受到高水準的診斷和治療,減少患者轉診的奔波和成本,讓醫療人才沉下來,技術水準提上去,特色專科再升級。同時,搭建區域統一的醫療健康信息平臺,實現居民健康檔案、診療信息、公共衛生服務數據等的互聯互通,使家庭醫生團隊可實時獲取診療數據,為精準健康管理提供依據,促進醫療衛生服務儘快從“以治病為中心”向“以健康為中心”轉變。(報業集團記者 杜正藍 通訊員 藍毅輝 楊偉強 文/圖)
記者手記
資源“下沉”易 機制“紮根”難
分級診療的理想圖景,應是常見病在基層首診,疑難重症向大醫院轉診,急症和慢性病分類管理,形成城鄉醫療聯動網。但現實中,雖大力推進緊密型縣域醫共體建設,軟硬體向基層下沉輸送,效果卻參差不齊。
推進緊密型縣域醫共體建設本該是好事,有時卻變了味:一些地方考核標準簡單停留在新技術開展數量上,而非品質;專家“下沉”卻因編制、薪酬與基層脫鉤,變成“打卡式幫扶”……諸多現象的背後,是機制“紮根”難的現實困境。究其原因,是難以形成可持續的協作生態。
機制要“紮根”,首先要“破”,破除利益藩籬,其關鍵在於激活上下貫通的動力機制。比如,福建三明通過醫保支付改革破局,將原本按項目付費轉為縣域醫保基金打包支付,倒逼上下級醫院結成健康責任共同體;浙江德清建立“縣招鄉用”編制池,醫生編制歸屬縣級醫院但常駐基層服務,薪酬和職稱晉陞與基層工作深度綁定,讓技術下沉從任務變成職業自覺。其次要“立”,借力數字化轉型,為機制“紮根”提供新載體。當“數據跑腿”替代“專家奔波”,資源調配便有了更高效的支撐。
記者在採訪中發現,建立數字信息平臺在胸痛這類急病中,能夠發揮快速診斷處理作用,縮短搶救流程,大幅度提升救治概率;對高血壓、糖尿病等慢病進行隨診,有利於醫護人員長期監測和觀察患者病情發展情況,並給出治療方案,根據治療效果及時調整方案,以確保患者的健康狀況得到最佳的維護。
機制“紮根”的深意,在於每一台設備的使用率、每一次轉診、每一名醫生的職業發展,都能在制度的土壤中找到可持續的養分。
當然,這絕非一朝一夕之功。需要提升制度創新的魄力,進一步推出改革舉措,讓醫療集團真正成為托舉民生的健康方舟。眼下,基層門診漸長的人氣、百姓攀升的信任度,已然寫下生動注腳。(報業集團記者 杜正藍)
掃碼關注中國福建微信
掃一掃在手機上查看當前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