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市

當前位置:首頁 > 新聞動態 > 民生資訊

荔城:城市煥新提質 民生幸福加碼

2024-12-25 08:36
| | | |

航拍新度片區棚改項目一期安置房。

荔城新度片區棚改項目一期選房現場

  近日,在莆田市荔城區新度鎮港利村,記者看到一大片水稻剛剛收割完畢,依稀可見田裏肥沃的黑色土壤。誰曾想,腳下這幾百畝連片土地原本是農村建設用地。

  港利村與莆田主城區隔溪相望,是木蘭溪南岸全域土地綜合整治的“對象”之一,已成為試點項目的受益方。隨著木蘭溪流域綜合治理的深入推進,莆田的城市空間逐步東拓南進,位於木蘭溪南岸的荔城區新度鎮和黃石鎮一馬當先。為了扭轉木蘭溪南岸農村用地結構散亂和土地利用粗放的現實困境,以及耕地保護碎片化、空間佈局散亂化、土地利用低效化的不利局面,莆田策劃實施木蘭溪南岸全域土地綜合整治,將分散的農戶舊宅和廠房拆除後進行復墾,與周邊耕地連成一體,建設“1個萬畝方、2個千畝方”連片農田,把小田變大田。

  今年9月,木蘭溪南岸全域土地綜合整治試點入選全國第二批全域土地綜合整治試點典型案例,為全省唯一。目前,該試點採取“木蘭溪流域綜合治理+全域土地綜合整治”模式,加快部署農用地整理、建設用地整理、鄉村生態治理修復、鄉村歷史文化保護、産業融合發展等五大工程,並取得階段性成果。眼下,復墾土地驗收入庫、高效業態落地生根、安置戶陸續回遷……

舊房變新地 打造大糧倉

  “村裏的項目分兩期進行,拆了‘滿天星’似的舊房子,可以復墾出近600畝新土地。”港利村黨支部書記郭友誠説,加上村裏原有的800畝耕地,一下子就變成超千畝的連片農田,吸引種植大戶和農業企業前來投資興業,以往閒置的土地也得以利用起來。

  在復墾完成的耕地上,莆田市荔城區華龍農機專業合作社通過流轉承租,用於種植水稻。

  華龍農機專業合作社理事長陳鳳萍是莆田本地人,高中畢業後跟著父親學習拖拉機駕駛和修理技能,後進入福建農林大學攻讀經濟管理專業。他長期從事個體私營農機作業服務,于2008年發起成立莆田市荔城區華龍農機專業合作社。

  經過16年的發展,華龍農機專業合作社年作業能力已達3萬畝,成為莆田市最早具備水稻全程機械化生産技術的合作社,包含播種、耕田、插秧、防治、收割、烘乾等所有環節。近幾年,該合作社的水稻年均種植面積為1500畝,今年更是高達2100余畝。

  “在港利村和沙坂社區兩塊新租來的土地上,有時候種水稻,有時候種蔬菜瓜果。”陳鳳萍説,可以解決部分農村剩餘勞動力問題,增加創業就業機會。

  沙坂社區位於荔城區黃石鎮,是第一個實現復墾土地驗收通過的區塊。整治後,全村新增耕地300多畝。沙坂社區黨支部書記蔣正勇説,新增耕地中有幾十畝屬於集體,是一項穩定的創收。

  當前,在木蘭溪南岸全域土地綜合整治試點工作中,4個舊村復墾項目正在進行當中,包括港利村、港西村、東壩村和沙坂社區,合計可新增耕地約1500畝。

  “新耕地有助於佔補平衡,從自驗、初驗到最後驗收,中間需要做大量的工作。”荔城區自然資源局管制股股長翁俊香解釋説,將永久基本農田調整為一般耕地,通過土地報批騰挪出可建設的土地空間,用於經濟社會發展、改善生態環境,從而實現國土空間佈局的優化調整,重塑再造村鎮的生産、生活和生態空間。

“留改拆”並舉 望得見鄉愁

  上月底,沙坂片區棚改項目整體選房及一期回遷工作啟動。其中,一期總建築面積約13.7萬平方米,建設7棟高層住宅;二期總建築面積約12.7萬平方米,建設7棟高層住宅。居民們終於盼來了入住新居的一天。

  “最近在排隊等待交房,自己家的舊房子拆了,換了4套安置房。”沙坂社區居民沈天壽笑著説,雖然不在城區,但以後住的也是高樓大廈,跟城裏的套房沒什麼差別,小區內同樣有綠化、有保安、有店面,不遠處還有莆田工藝美術城和動車站,未來發展前景可期。

  為了保障和改善民生,項目施工方始終把群眾利益放在第一位。沙坂片區棚改項目樓棟間距超過36米就是最好的例證,確保所有樓層採光充足。

  記者在沙坂片區棚改項目安置小區看到,當地政府還在硬體設施上加大投入,增加綠化面積,完善無障礙通道建設,精心打造涼亭、公共座椅、老幼活動場所等配套設施,讓回遷群眾住得舒心。

  不久前,新度片區棚改項目一期交付和回遷工作同時啟動。項目總建築面積約19.25萬平方米,建有12棟高層住宅。新度鎮鄉村振興發展中心主任陳穎山介紹,今年10月,該鎮全面開展回遷調查摸底、一房一戶公示等前期工作,于11月23日開啟選房環節,並在當月全部完成。

  “在這次土地整治過程中,港利村有一處古建築不僅完好無損地保留下來,而且還得到很好的修繕。”郭友誠説,此處建築名為“彭氏大厝”,共有120間,也叫“百廿間大厝”。

  黃石鎮更是成立專項工作領導小組,在2019年莆田市第三四批古建築評選普查的基礎上,對全鎮範圍內所有50年以上建築進行全面摸排,由第三方專業機構對已排查出的建築進行初步認定,並將認定結果上報荔城區住建局,然後再對接省廳專家組開展實地考察和評估工作。

  “古建築認定後大體可分為三種,即一般建築、歷史建築和風貌建築。目前已完成全部的相關工作,現在主要就是每年補錄個別的少數古建築。”黃石鎮村鎮建設辦公室工作人員林菲飛表示,這些古建築是先人和今人的精神家園,必須保護下來,才能留得住鄉愁。(記者 林劍波 通訊員 何晉生 文/圖)

來源:福建日報

掃碼關注中國福建微信

掃碼關注中國福建微信

掃一掃在手機上查看當前頁面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