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市

當前位置:首頁 > 新聞動態 > 民生資訊

聽,百年“雙十”的交響樂章

2024-10-23 08:02
| | | |

張蘇閩(指揮)帶領雙十中學管弦樂團成員進行排練。

從雙十中學走出去的音樂大師李煥之回校指導。

1947年學生銅管樂隊合影

雙十中學105週年校慶,管弦樂團和合唱團共同演繹校歌。林梓健 攝【圖片除署名外由廈門雙十中學提供】

核心提示

  10月10日晚,廈門雙十中學翔安校區體育館群星璀璨,宛如夜空中閃亮的星光。

  這一天,是雙十中學105週年校慶的日子,站在舞臺上的交響樂團不是重金請來的明星,而是雙十管弦樂團的孩子們。

  十四五歲的少年相繼演奏了《福建省雙十中學校歌》《我愛你,中國!》等代表性音樂作品。管、弦交融,樂聲觸動著每一位觀眾的心弦。

  90年,是人的耄耋之年。但雙十中學交響樂團的面孔,卻永遠年輕。

  雙十中學作為“名校搖籃”,除了課業聲名在外,還有管弦樂團和管樂團,允文允“武”,好不風流。

  20世紀30年代,雙十中學成立管樂團,原本平靜的校園一下熱鬧起來,學生們很活躍,吹拉彈唱,甚至搞音樂創作。到了80年代,管弦樂團正式成立。後來的音樂大師李煥之、“台灣交響樂之父”蔡繼琨、詞曲家馬寒冰都是從雙十中學走出去的。

  進入21世紀,雙十中學交響樂團的發展模式更加系統、成熟,構建了以樂團指揮+指導老師+行政教師組成的管理團隊,他們堅持高水準的訓練與發展,成長為可媲美職業交響樂團的一支學生交響樂團,獲得“福建省中小學示範性高水準樂團”稱號。

  五音六律中,一代又一代少年認識美、感知美、塑造美;音符咏嘆的,是中國未來力量的精神律動,向心,向上,生生不息。

“零起點”培養樂享成長

  “丁零零……”下課鈴聲響起,管弦樂團成員陸陸續續走進排練廳,他們走到各自專屬的位置上,熟練地拿起樂器開始調音練習。

  少年樂手以一曲柴可夫斯基《第四交響曲》的第四樂章拉開了排練的序幕。單簧管娓娓道來,弦樂如潮奔涌,陣陣聲浪響徹校園上空。你很難想像,這裡有80%的孩子在最初進團時都沒有接觸過管弦樂。

  “很多小樂手都是零基礎進的交響樂團。”張蘇閩擔任樂團指揮已經30多年,談起“雙十”美育的理念,他流露出自豪,“進管樂團不設門檻,只推行梯隊機制,每個學生都能接觸藝術”。

  雙十中學管樂團分為A、B、C三個團,零基礎的學生先進入C團學習記譜方法,了解管樂器發聲原理,掌握基本吹奏技巧,一學期後進行考核,通過考核的成員可以“升團”,進入到A團後有機會與弦樂團成員搭臺,演繹高難度曲目。

  “學習加排練,學生們成長飛速。”張蘇閩説,每名成員都有一名校外老師指導,自己更多負責每週5次各團的集體排練,“雙管齊下”,成員們短短一年時間就可以呈現精彩的表演。

  初三(6)班的郭梓馨既是管樂團A團成員,也是管弦樂團的成員,她在樂團裏擔任的位置是雙簧管。

  “我從小學的是鋼琴,來管樂團之前,我根本不知道雙簧管怎麼吹,但這個樂器音色很好聽,我就‘斗膽’進管樂團開始學。”郭梓馨笑著説。從模倣音色到牢記指法,一年後,郭梓馨慢慢能把一首曲子吹完整,張蘇閩鼓勵她去A團試試,郭梓馨卻沒了自信。

  “當時主要是跟不上A團的譜。”郭梓馨説,她每天都堅持練習,有時一個半小時,時間充裕就練兩個小時,練到手起了繭子。“但我不是一個人在‘戰鬥’,張老師每週都會幫我反覆對音,幾個月後我真的吹下來了。”

  次年的樂團納新活動上,張蘇閩特別向初一年級新生介紹郭梓馨,講述她從零基礎到雙簧管樂手的故事。“我當時特別感動,摸著老繭,覺得一切努力都是值得的,樂團就像溫暖的大家庭。”郭梓馨説。

  交響樂團充盈著溫情也存在嚴格的制度。“保持樂譜、樂器、譜架整齊”“出勤率低於50%將視為自動退團”“排練不可交談”……在排練大廳,記者看到“廈門雙十中學交響樂團團規”醒目地挂在墻上。張蘇閩説,青少年的自控力還不夠強,樂團規則可以讓他們在合理、安全的範圍內學習演奏,這也利於樂團的長期穩定發展。

管樂團不只是禮儀錶演

  9月22日,雙十中學門外站滿了等待的家長,他們的孩子都是初一年級新生,慕名來參加管樂團和管弦樂團的面試。

  校內面試現場可謂人頭攢動,孩子們有的用樂器即興演奏,有的向師兄師姐細問樂團生活,更多的是圍著張蘇閩評定基礎樂理、音樂素養等項目。張蘇閩對此很感慨:“20多年前,我逢人就介紹我們的樂團,甚至製作小卡片分發,希望更多人加入樂團。如今不用這樣大費周章了。”

  雖説雙十中學的管樂團已經有90餘年歷史,但在歷史洪流中,樂團也幾經沉浮。

  “很長一段時間,管樂團只被作為重大禮儀活動之用,很多人會覺得無非是‘吹喇叭’。”張蘇閩説。不僅如此,當時管樂團一名老師要教會所有管樂器技法,學生學起來終歸是淺嘗輒止。

  2010年,有一次台灣學生樂團來雙十中學交流,奉獻了一場以交響樂形式呈現的純管樂團演出,讓張蘇閩大為震撼。演出結束,張蘇閩拉住對方,發出一連串疑問:“管樂還能在舞臺演奏?你們怎麼做到的?平時怎麼上課的?”

  台灣老師告訴他:“你們學管樂的孩子更多,但我們的孩子更能堅持,他們都有請一名校外的老師指導,所以投入的時間與金錢必須要與付出成正比。”

  張蘇閩當即去找了校領導,説起了“自家”音樂藝術教育的“英雄氣短”。校領導是個有魄力的爽快人,同意進行樂團改革。“但一開始推行起來還是很難。”張蘇閩説,“讓孩子到外面請老師練,家長也會考慮學習成本,我們只能讓大家作出雙向選擇。”

  隨著該模式的推行,管樂團的整體水準有了明顯提高。

  “首先,樂團成員的韌性更強了,每一次堅持練習磨煉的不僅僅是技能,更是意志;其次樂團的理念得到統一,對規章制度、管樂器認知、排練的核心達到高度的契合。”張蘇閩説,半年後,管樂團站上學校舞臺開專場音樂會,展現新時代管樂表演藝術的新氣象,雙十中學也成為廈門首個擁有交響管樂團的學校。

  因為身兼廈門管樂協會常務副會長,張蘇閩經常連接各類音樂資源,請來國內知名管弦樂專家進校,指導樂團成員演奏。

  近年來,雙十中學的管樂團和管弦樂團多次參加市、省、國家級各類專業演出,管弦樂團曾在廈門市中學生器樂比賽中榮獲中學組一等獎,管樂團榮獲管樂中學組第一名;獲得中華杯中國第十一、十四屆優秀管樂團隊展演“示範樂團”稱號。此外,雙十中學管樂團還與愛樂樂團、廈門歌舞劇院樂團的演奏家聯袂登臺,得到極高的讚譽。

弦歌不輟‌ 薪火傳承

  作為雙十中學管弦樂團曾經的成員,去年從廈門大學音樂學院畢業回到母校雙十中學成為一名音樂老師後,王熙榮內心有著美好的憧憬。他説:“在管弦樂團排練的日子是我人生最寶貴的經歷之一,當時的排練廳位於鎮海校區夢飛圖書館的五樓,那裏回蕩的不僅是管弦樂聲,還有我們追求音樂理想的交響曲。”

  回校後,王熙榮參與了交響樂團的訓練指導工作,看到自己曾經的老師張蘇閩依然一絲不茍地對待樂團大小事務,王熙榮十分受觸動:“我覺得,‘雙十’音樂藝術的薪火不能在我們這一代人手裏熄了,應該繼續發揚光大。”

  關於樂團排練,王熙榮將自己的一些想法與張蘇閩進行探討,並得到認同。“學生對音樂情境的想像很重要。”王熙榮把這作為排練的第一步,強調用節奏和韻律為音樂語言搭建一座橋梁,在好奇心的驅使下,學生探索音樂的效率更高,能收穫事半功倍的學習效果。

  如今,樂團排練時常以即興發揮的方式展開音樂伴奏活動,不僅創設了良好的互動氛圍,也創造了輕鬆愉快的音樂教學環境,讓學生具有強烈的獲得感、價值感。

  沿襲前輩的模式,上課前,王熙榮也會做很多準備,包括歌曲的創作背景,國家音樂文化、地理特點等。一次音樂課的主題是賞析《義大利船歌》,王熙榮花了大半節課講述歌曲來歷。

  “有沒有同學想要試一試拉小提琴?”課堂上王熙榮發出邀請,底下躍躍欲試的手齊刷刷舉過頭頂。只見王熙榮遊走于課堂,將小提琴隨時傳遞給願意探究的學生,整堂課學生們都沉浸在音樂藝術的氛圍裏,並積極思考和回應,這樣的紮實、有效正是王熙榮要的。

  王熙榮説,和前輩老師一起努力,希望音樂對“雙十”的學生來説,從來不是高不可攀的鴻溝,而是可以刻在骨子裏的熱愛與追求。

讓學生隨時與美相遇

  王熙榮的期盼,或許早已實現——105歲的雙十中學,已經是大美育格局。

  “欽吾儕,學生雍融相聚一堂。鷺島上,鹿洞旁,共研磨,發奮圖強。習琴書,和弦歌,樂未央”……雙十中學的校歌,是由清朝秀才、國學家、《思明日報》主筆賀仙舫撰寫,1922年,他受聘任雙十中學國文教員。而校歌譜曲者只知是廈門音樂界名人,年久名軼已無從查考,成為遺憾。

  2004年,校歌由時任音樂教研組長的蘇小珍組織編配為管弦樂演奏,至今被4個校區8860名學生傳唱,身為“雙十人”的自豪感激勵著他們前行。

  “學霸”林肇坤一直是“雙十”美育的捍衛者,每次都用自己的經歷現身説法:“在管弦樂團這些年,我們比其他學生獲得了更多開闊眼界的機會,每個人都很開心、很自信。音樂只是切入點,作為美育的一種表現形式,它給學生帶來的改變卻是方方面面的。”

  上個月樂團納新,林肇坤在臺上“拉票”,向大家介紹低音號在交響樂中的地位,呼籲更多人加入低音號的學習。

  “這樣的自信和責任感就是美育成果的一種體現。”雙十中學德育處副主任方啟安説,“早在20年前,雙十中學就提出‘優秀+特長’‘合格+特長’的理念,提倡所有學生都要加入藝術團,通過參加豐富多彩的藝術團活動找到自己的興趣,認識美、愛好美、創造美,從而實現全面發展、健康成長。”

  近年來,雙十中學把藝術教育作為學校實施美育教育的主要內容和重要途徑,除開設必修的初中音樂美術課、高中音樂和美術鑒賞課之外,“雙十”整合教師資源,採用行政班和走班制相結合的形式,開設豐富多樣、多層次的校本選修模組課程,音樂方面開設的校本課程有合唱、管弦樂合奏、吉他、尤克裏裏、電腦音樂、陶笛、竹笛、舞蹈、民樂合奏、戲劇表演等,美術方面開設的校本課程有素描、軟陶、書法、篆刻、電腦美術、攝影、工藝設計等。

  這些校本課程的開設,完善了基礎教育藝術課程體系,滿足了學生不同興趣、愛好和特長需求。

  此外,雙十中學還建立了器樂、合唱、舞蹈、朗誦等形式多樣的藝術團隊,擁有超過45個社團組織,涵蓋了學術科、文化科、興趣科、藝術科、體育科共五大類,可貴的是,“雙十”允諾學生可自行組織5人以上的社團,學校負責為社團提供專門的活動場地、設施和專業指導。

  “藝術教育經費列入學校經費預算,能保證藝術類課程教學、課外活動的正常開展。”雙十中學黨委書記歐陽玲説,學校對美育的重視還體現在,規定其他學科不能擠佔藝術團活動時間。

  雙十中學的集體舞比賽可以作為群像美育的一面窗口——每年,“雙十”都要舉辦集體舞比賽,顧名思義,這一比賽是以集體名義比賽,一個班要出一半以上的學生參加。

  從1988年到現在,集體舞比賽已經進行36年。集體舞比賽每年5月進行,三四月的時候,校園裏到處可以聽到音樂,看到翩翩起舞的備賽少年的身影。

  “要從培養人的角度看待教育。”歐陽玲説,雙十中學的學生或許歌唱得不是最好聽的,舞姿也不是最曼妙的,但他們求真、崇善、尚美。今後,“雙十”會繼續堅持面向人人的美育育人機制,讓美的感受力與表達力成為每個學生的基本素養,並伴隨他們一生。(記者 鄧婕 通訊員 于歡)

 

記者手記

以美育涵養心靈之花

  雙十中學的大事記記載著:1935年10月19日,中學部、小學800余人,由銅管樂隊前導,往太平岩遠足。方啟安給記者講述了一個細節,當時銅管樂隊拍照是赤腳的,只有演出才穿鞋。寥寥幾句,道盡這所百年名校對美育的重視。

  到了上世紀80年代初,雙十中學的管弦樂團已有50多人,頗具規模。校友蔡繼琨捐款人民幣數萬元,還捐贈了一批寶貴的樂譜等資料,並親臨樂隊訓練指揮,致力於提升樂團水準。

  雙十中學黨委副書記、校長黃強告訴記者,為了保護這一校園“瑰寶”,上世紀80年代初至90年代中期,雙十中學音樂教師蘇小珍、鐘向明,校友鄧小雷、鄭超英、顏誠等,市歌舞團樂隊老師,市音樂界多位專家就像接力一般,為校交響樂團的發揚光大作出貢獻。

  “雙十中學建校100週年時,校友陳成秀與王少華伉儷捐贈1000萬元,設立‘成華青少年發展基金’,專門用於兩岸雙十中學的交流和學生社團活動。”黃強説。

  窺一斑而知全豹。美育作為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這幾年從國家層面得到重視——《關於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校美育工作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提出,把美育納入各級各類學校人才培養全過程,貫穿學校教育各學段。

  雙十中學的管樂團吹奏了90年,集體舞比賽連續跳了36年,合唱團唱了70餘年……到了新世紀,雙十中學再次旗幟鮮明地提出主張——從學生全面發展來佈局美育。

  每年5月份,雙十中學固定舉辦以“中國夢”“三愛”等為主題的校園文化藝術節,開展班班有歌聲、禮儀形象大賽、寢室文化大賽等活動;每年12月份結合紀念“12·9”學生運動,舉辦班級才藝全能大賽、經典誦讀比賽、集體舞大賽、新年音樂會等活動。學生音樂社、器樂社、動漫社、文學社等數十個文化藝術社團活躍在校園各個角落……

  美育的種子,早已在“雙十”校園萌發。學生們站在舞臺上自信滿滿,對生活充滿熱愛,積極面對各類挑戰,全方位、多感官、多層次的投入活動與演出,為母校捧回各項榮譽:舞蹈團3次榮獲全國中小學生藝術展演舞蹈類比賽一等獎,連續三屆榮獲福建省中小學藝術展演現場舞蹈比賽一等獎第一名;朗誦團連續三年獲得教育部主辦的全國經典誦讀大賽一等獎;合唱團榮獲“鷺島少年合唱團”稱號;管樂團榮獲中國第十一、十四屆優秀管樂團隊展演“示範樂團”稱號以及福建省第六屆中小學藝術展演器樂組一等獎;管弦樂團獲得福建省第五屆中小學藝術展演器樂組一等獎。

  雙十中學的實踐,為我們提供了一個美育教育的成功範例。美育教育的推行,需要學校、家長乃至整個社會的共同努力,才能培養出更多具有審美力、創造力和高尚道德情操的人,這對於社會和諧和進步具有重要意義。(記者 鄧婕)

附件:

政府文件全真版:

溫馨提示: 請使用OFD閱讀軟體瀏覽源文件,如未安裝點擊下載

來源:福建日報

掃碼關注中國福建微信

掃碼關注中國福建微信

掃一掃在手機上查看當前頁面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