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市

當前位置:首頁 > 新聞動態 > 民生資訊

一刻鐘,“圈”出品質生活

2024-09-12 09:04
| | | |

古龍社區依託轄區內的建發美一城廣場,進一步完善一刻鐘便民生活圈。

福隆社區舉辦“以愛之名 以花為禮”母親節主題活動。

每月15日,榮昌社區為60歲以上同月生日的長者集體過生日。

福隆社區便民服務站提供快剪理髮、水電維修、磨刀等服務項目。

  作為居民感受幸福度最直接的場所,社區生活圈的規劃建設尤為重要。近年來,我省積極推進一刻鐘便民生活圈建設,省商務廳等13個部門出臺《福建省全面推進城市一刻鐘便民生活圈建設三年行動工作方案(2023—2025)》,力爭到2025年實現城區80%以上社區一刻鐘便民生活圈覆蓋。

  下樓即可買到新鮮的肉菜果蔬,小區裏有食堂、診所、幼兒園、養老服務站,周圍便利店、早餐店、網紅餐飲、健身娛樂場所、美容美發店等一應俱全,改褲腳、家電維修等“小修小補”在家門口也能一站式解決……在漳州,越來越多社區居民感受到步行15分鐘生活圈帶來的“小確幸”。

  今年,漳州市龍文區榮昌社區、福隆社區,長泰區人和社區,龍海區古龍社區等4個社區生活圈入選我省首批一刻鐘便民生活圈。一刻鐘如何“圈”出品質生活、“圈”出群眾幸福感?近日,記者深入漳州市社區尋找答案。

應有盡有 品質提升

  “剛住進來的時候附近只有一個菜市場,現在超市、商店、銀行、學校、社區診所應有盡有,生活非常方便。最近小區改造後,環境更漂亮了。”年近七旬的李文君是龍文區榮昌社區第一批住戶,在此生活了20年,見證了社區居民生活品質的一路提升。

  榮昌社區轄區內現有榮昌花園小區居民6000多人,最早交房時間為2003年,目前已步入老舊小區行列。然而,漫步社區內,讓人感受到的卻是一種蓬勃的生機與活力。社區內的建築雖不再嶄新,但處處透露出精心維護與管理的痕跡。社區周邊商鋪林立,轄區內有漳州市第二實驗小學、通源學校、榮昌市場、萬達廣場、華東裏商圈等,均在一刻鐘步行範圍內,居民就近即可享受便利生活。

  “隨著社會的發展和生活水準的提高,社區原有的配套已滿足不了居民需求。因此,近年來我們重點圍繞居民的‘衣食住行學、生老病養’需求,不斷提升完善各類軟硬體配套。”榮昌社區黨支部書記、居委會主任蔡巧蓮説,目前在榮昌社區,社區服務站、黨群活動議事廳、居家養老服務站、愛心驛站、新時代文明實踐站、青少年科普中心、未成年公益上網點、多功能運動場(籃球場)、標準羽毛球場等配套設施一應俱全,居民購物、娛樂、健身、就學、就醫的一刻鐘生活圈已經形成。

  如果説榮昌社區專注的是便民生活圈的集聚打造,同樣位於龍文區的福隆社區則更致力於“一老一少”兩個群體的服務再提升。

  週末,記者看到,在福隆社區黨群服務中心二樓公益課堂上,十幾名學齡前兒童正在老師和社工的引導下,興致勃勃地拼搭樂高;而位於一樓的社區養老服務照料中心內,則是獨屬於社區老人的娛樂空間。

  “這裡各項服務設施應有盡有,我的退休生活很充實!”居住在福隆社區的林鐘和老人退休後幾乎每天都要到這裡打卡,跟老夥伴們一起聊聊天、打打牌、上上課……在小區內就輕鬆實現健身娛樂“全自由”。

  繁榮市井“生活圈”,點旺城市“煙火氣”。福隆社區黨支部書記、居委會主任許思貞介紹,社區聚焦“一老一少”兩個群體的需求,在配備老年人日間照料中心、社區衛生服務站、法律服務站等設施的基礎上,探索以政府補助、社會化管理的運營模式,引進城市餐廳(社區食堂)、托育機構,將社區閒置空間改造成全方位全齡段服務陣地,致力打造黨群、政務、休閒、養老、親子等多功能整合的一站式服務平臺,推動形成一刻鐘便民生活圈與養老托育圈、文化休閒圈、健康健身圈等。

問需於民 補齊短板

  一刻鐘生活圈,如何建成便民利民惠民的“幸福圈”?最有發言權的是社區居民。

  “現在有了這個固定的跳舞場所,我們再也不會擾民了。”今年54歲的楊彩秀是長泰區武安鎮人和社區居民。2021年搬進萬豪天悅廣場居住後,楊彩秀經常和鄰居一起在小區空地跳廣場舞,由於噪聲較大,遭到投訴。

  在一次居民代表大會上,楊彩秀向社區提出建議,希望就近增設一個合適的跳舞場所。為此,社區幹部深入查看後,發現6棟居民樓下有個閒置的架空層。

  “我們積極向上級申請資金,將這個架空層改造成一間130平方米的多功能舞蹈室,于2023年9月投入使用。現在,居民跳舞再也不用擔心風吹雨淋了。”人和社區黨支部書記、居委會主任黃惠恒説,多功能舞蹈室配備了電視、音箱等設備,供居民免費使用。為了避免噪聲擾民,舞蹈室增設隔音設備,並對活動時間作出明確規定。

  人和社區轄區內擁有5個樓盤,其中在建樓盤1個。現有居民1503戶5247人,隨著居民陸續入住,預計2028年轄區常住人口將突破1.2萬人。面對不斷增加的人口,社區如何及時了解居民需求,補齊民生短板?

  “我們通過業主推薦、個人自薦等方式,擇優選出數十名樓棟長。這些樓棟長都是小區的熱心居民,他們更知道居民在想什麼、有什麼需求,並及時反饋上來。”黃惠恒説,他們還不定期召開居民代表大會,收集居民的需求清單。

  “這次老舊小區改造,居民提出了很多寶貴意見。眼下,增設的乒乓球運動場、便民服務站、小區環湖漫道、兒童遊樂場等都已基本完工。”去年,龍文區榮昌社區開啟了新一輪小區改造與更新。小區改造事關群眾切身利益,也是補齊便民設施短板的好契機,為此,社區召開多次聯席會議,邀請居民協商探討,並組建“好厝邊”民主意見群,鼓勵居民提出意見和建議,共同監督改造施工品質。

  在居委會主任蔡巧蓮看來,要把居民的“需求清單”轉化為“滿意清單”,不僅要完善硬體設施,還需要提升服務群眾的軟實力。

  “我們利用居家養老服務站、新時代文明實踐站、青少年科普中心等場所,組織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進一步豐富居民的文化娛樂生活。”蔡巧蓮説,例如每月15日,榮昌社區工作人員都會將當月過生日的老人請至社區居家養老服務站,為他們準備慶生活動並送上生日禮物。該活動已經舉辦了31期,深受老人喜愛,如今越來越多的共建單位參與其中,不斷豐富活動的形式和內容。

多方聯動 破解難題

  記者在採訪中發現,打造一刻鐘便民生活圈也存在著一些堵點和難點。

  “榮昌花園小區作為老舊小區,因早期規劃建設滯後,場地十分有限。”蔡巧蓮坦言,長者食堂是社區居家養老的關鍵一環,他們一直很想在小區內建設長者食堂,解決老年人特別是獨居、留守老年人“做飯難、吃飯難”問題,但苦於場地有限,難以推進。“目前,我們正積極與鄰近社區尋求合作,希望能聯合打造長者食堂。”

  多方聯動,盤活資源,成為社區的破題之法。

  “社區場所有限,我們就與建發美一城廣場共建,將一些大型的公益活動移至商場舉辦。”龍海區古龍社區黨支部書記、居委會主任鄭藝清説,建發美一城廣場是轄區內的大型商業綜合體,從古龍小區步行過去僅需5分鐘,他們在商場設立“婦女微家”聯盟,常態化開展社區活動,進一步豐富轄區居民的文化生活。

  “小修小補”服務看似不起眼,卻與居民的生活息息相關。在福隆社區的便民服務站,記者看到改褲腳、磨菜刀等“小修小補”服務在這裡都能一站式解決。“我們引進漳州市扶光居民服務中心,為居民提供低償服務。”許思貞説,便民服務站提供快剪理髮、衣服縫補、小家電維修、油煙機清洗、磨刀等服務項目,滿足大家的生活所需。居民也可以免費租借工具自行操作。

  隨著社區閒置場地被盤活利用,如何做好安全監管也成為擺在社區面前的難題。

  “去年5月,人和社區盤活了萬豪天悅廣場小區3號樓架空層,將其打造成健身室,增設了跑步機、橢圓機、動感單車、乒乓球桌等運動器材,並對居民免費開放。”黃惠恒説,健身室在選址之初就考慮到安全問題,3號樓剛好位於物業服務中心正對面和保安亭的隔壁,便於做好安全管理。

  去年12月,健身室啟用後,社區在室內張貼安全告示,要求未成年人使用運動器材需監護人陪同。“由於健身室平時沒人值班,我們還是擔心小孩子會獨自跑進去玩。為此,我們在室內安裝了監控,並安排社區工作人員值班查看。”黃惠恒表示,他們還發動樓棟長力量,聯合物業工作人員和保安人員不定期巡查,確保將好事辦好。

  據漳州市商務局市場秩序科科長蔡路介紹,今年4月,漳州市制定了一刻鐘便民生活圈建設方案,全市將按照試點先行、以點帶面的要求,發揮第一批試點社區的示範效應,拓寬試點範圍。力爭到2025年,在全市建設佈局合理、業態齊全、功能完善、智慧便捷、規範有序、服務優質、商居和諧的城市便民生活圈,實現市區80%以上社區一刻鐘便民生活圈覆蓋,社區商業便利化、標準化、智慧化、品質化水準全面提升。(記者 潘園園 黃小英 通訊員 張小惠 藍毅輝 文/圖)

 

專家點評

讓幸福觸手可及

  作家汪曾祺曾説:“到了一個新地方,有人愛逛百貨公司,有人愛逛書店,我寧可去逛逛菜市。看看生雞活鴨、新鮮水靈的瓜菜、彤紅的辣椒,熱熱鬧鬧,挨挨擠擠,讓人感到一種生之樂趣。”一方菜市場,盛滿了柴米油鹽醬醋茶的瑣碎,調配出生活的千滋百味,卻是百姓安居樂業的真諦。

  漳州作為一座“慢生活”城市,打造一刻鐘便民生活圈無疑將極大提升其宜居指數。今年,漳州加強頂層設計,制定《漳州市一刻鐘便民生活圈建設方案設計》《漳州市一縣一商圈高品質發展規劃和2030年遠景目標》,為便民生活圈建設提出了明確指引。同時開展評選工作,以點帶面推進建設。

  如何打造好一刻鐘便民生活圈,讓幸福觸手可及?堅持分類施策是關鍵。針對老舊小區空間場所有限的問題,可以探索智慧化升級與共用經濟,提升便利水準。例如引進可移動式的智慧健身倉,解決居民“家門口”健身的需求;引入自動售貨機、無人便利店等智慧零售設施,提供便捷的購物體驗;引入智慧停車系統,優化停車資源的配置,提高停車位的週轉率;可以建立社區智慧服務平臺,整合線上線下資源,衣食住行用都可以在“圈”內進行,為居民提供一站式生活服務解決方案。

  對於新社區、新小區而言,更要注重前瞻性規劃與精細化管理相結合,優化結構佈局,預留足夠的商業和公共空間,用於建設綠地、休閒廣場、兒童遊樂區、購物、文化等功能區域,確保居民生活環境的舒適性和多樣性。可以引入商業體項目,滿足居民休閒、購物、娛樂等一站式消費需求。同時以居民需求為導向,充分了解居民的年齡結構、消費習慣、文化偏好等多維度信息,挖掘和培育新的消費增長點,不斷創新服務模式和管理方式。例如通過即時零售、社區團購連結本地實體門店,拓寬門店的輻射範圍和經營半徑;支援社區立足特色,打造“漳州味·閩南風”夜間經濟,形成一批佈局合理、管理規範、特色鮮明的夜間經濟聚集示範區,增強社區的商業活力。

  一刻鐘便民生活圈作為連通城市經濟微迴圈的“毛細血管”,將成為漳州城市發展的新亮點,相信在多方的共同努力和協同配合下,幸福將變得觸手可及。(福建農林大學副教授 林榅荷)

附件:

政府文件全真版:

溫馨提示: 請使用OFD閱讀軟體瀏覽源文件,如未安裝點擊下載

來源:福建日報

掃碼關注中國福建微信

掃碼關注中國福建微信

掃一掃在手機上查看當前頁面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