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敘成功情緣 共謀融合發展
——第八屆南安(國際)鄭成功文化節側記
威武雄壯的武士旗操
跨海來相會,共敘成功緣。連日來,數百位台灣嘉賓齊聚成功故里,共赴第八屆南安(國際)鄭成功文化節之約。
今年是民族英雄鄭成功誕辰400週年。圍繞“英雄的弦歌,奔跑的時代”這一主題,兩岸鄉親吃成功家宴、聽成功故事、逛成功市集、走成功之路、拜成功史跡,共同緬懷民族英雄,研討鄭成功文化和鄭成功精神的時代價值。
“鄭成功是兩岸同胞共同敬仰的民族英雄,我們應當以鄭成功為驕傲,常思血脈相通之情,弘揚鄭成功精神,兩岸融合發展、攜手合作,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新黨主席吳成典在文化節上的深情講述,引發兩岸同胞強烈共鳴。
鄭成功祖籍南安石井鎮。1661年,他從福建出發,揮師東征,驅逐荷蘭侵略者,收復了被殖民統治38年的寶島台灣,使台灣重回祖國母親的懷抱。300多年來,鄭成功一直作為民族英雄被兩岸傳頌,其愛國禦侮、開拓進取、堅韌不拔的精神始終放射著時代的光芒。
吳成典説,鄭成功兼具歷史英雄、移民先祖、地方神明與神話人物的特質,在台灣已成為民眾生活的一部分,從大街小巷的成功路,到延平區、延平鄉、延平郡王祠,再到成功小學、成功大學,民眾把鄭成功奉為“守護神”,每個地方都有他的印記和影響力,是兩岸共同的文化根脈。
活動中,許多台灣青年為豐富多彩的閩臺鄭成功信俗所“圈粉”。氣勢磅薄的二十四節令鼓、武士旗操,獨具特色的大鼓吹、大鼓涼傘、宋江陣、成功船等民俗表演輪番登場,臺青們紛紛拿出手機拍攝,或分享島內親友觀看,或上傳社交媒體向海外傳播。
從小聽著鄭成功故事長大的臺青陳志瑜,是台灣桃園一間成功廟的志工,第一次來到成功故里的他,通過實地走訪,對“血脈相通之情”有了更深刻認識。在他看來,鄭成功文化對於維繫兩岸民眾的深層情感,促進兩岸青年心靈契合具有重要作用。
“開闢荊榛逐荷夷,十年始剋復先基。田橫尚有三千客,茹苦間關不忍離。”桃園開南大學青年教師余富盛對鄭成功的《復臺》十分熟悉。這次他帶了幾十名學生參加文化節,希望他們看到一個真實的大陸、真實的鄭成功,以此為“台獨”歷史教材所抹黑的鄭成功形象正名,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歷史觀。
“借助鄭成功文化多開展一些校際交流,讓兩岸學子面對面交流交心,這是消除誤解、增進友誼的好方法。”余富盛建議。
青年人的心聲,也是兩岸同胞的共同期盼,順應了兩岸要和平、要發展、要交流、要合作的主流民意。
“一代代兩岸同胞紀念鄭成功,就是在不斷汲取他留給後人的教益和啟示,最重要的是銘記歷史,繼往開來。期盼以此次活動為契機,講好鄭成功故事,為兩岸融合發展、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貢獻力量。”泉州鄭成功研究會會長洪自強説。
挖掘鄭成功精神新的時代內涵,更好傳承和弘揚鄭成功文化,集智助力兩岸融合發展,是本次文化節的一大亮點。活動期間,紀念鄭成功誕辰400週年學術研討會隆重舉行,兩岸近百名專家學者展開深入研討。
“鄭成功是中華民族愛國主義的一個光輝典範,他在福建、台灣等地留下許多歷史遺跡,是兩岸共同的歷史文化記憶。”國際鄭成功文化交流協會會長鄭棟樑認為,兩岸民眾共同祭祀鄭成功,大力弘揚其愛國主義精神,可以喚醒“兩岸一家人”的共同歷史文化記憶,對祖國統一和民族復興大業極具必要性。
“鄭成功文化是兩岸融合發展一個不可或缺的因素。通過弘揚成功精神,可以增進兩岸共同情感、促進文化交流。”台灣安平文教基金會副董事長鄭道聰表示,鄭成功收復台灣後,屯墾開荒、興辦教育、發展貿易,為台灣開發與建設作出歷史性貢獻,也讓中華民族的文化傳統深植于台灣人民心中。
抱持相似觀點的,還有泉州鄭成功研究會常務副會長吳順情。在他看來,大忠大義的愛國精神、敢拼敢搏的開創精神、通洋裕國的海洋精神、愛民利民的慈悲精神,是鄭成功精神在新時代的核心內涵,對中華民族統一大業、加快兩岸融合發展等具有重要意義。
海洋強國建設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此背景下,鄭成功與海洋文化研究也成為兩岸專家的關注重點。
“鄭成功文化豐富了中國海洋文化,探索了海洋治理的中國方案。”臺盟中央參政議政工作委員會主任、兩岸臺胞民間交流促進會理事駱沙鳴認為,鄭成功“通洋裕國”的海洋實踐,弘揚了中華民族開拓進取、開放包容、敢於創新、勇於拼搏、合作共贏的海洋文化精神,印證了“背海而弱、向海而興,封海而衰、開海則盛”“深海則豐、遠海則達”,也促進了中華海洋文明與世界海洋文明交流互鑒。
“新北金山承天宮每年都會舉辦海上巡香民俗活動,恭請‘開臺聖王’神像出海巡安,再現了鄭成功‘經略海洋、捍衛海疆’的壯舉,賦予了成功信仰海洋文化的特質。”台灣台南市文化協會理事長周芷茹説,作為中華民族的海洋英雄,鄭成功身上凝聚了多元、共用、開放、拼搏的海洋精神,兩岸同胞要進一步傳承和弘揚鄭成功文化,使其成為實現同胞心靈契合的重要紐帶。(記者 劉深魁 王敏霞 通訊員 陳鑫煒 黃志鑫 林婧 文/圖)
掃碼關注中國福建微信
掃一掃在手機上查看當前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