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化新型智庫建設,聚英才為閩所用
——訪中國科學院院士童慶禧
“數字福建是數字中國的思想源泉和實踐起點,數字福建的建設對數字中國的發展起到至關重要的推動作用。”在剛剛落下帷幕的數字福建25週年研討會上,中國科學院院士童慶禧表示,“要強化新型智庫建設,助力數字福建高品質發展。”
建設中國特色新型智庫,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立足新時代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全局,著眼改革發展聚智聚力而作出的一項重大決策。近年來,我國智庫發展很快,為推動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作出了重要貢獻。
如何打造高水準智庫?優化完善服務保障體系、營造最優人才集聚生態是關鍵。“必須出臺一系列具有吸引力的人才舉措,涵蓋戶籍、住房、薪酬、獎勵等多個方面,通過政策留人、情感留人、環境留人、待遇留人的綜合策略,形成全方位、多層次的人才吸引和留任機制。”童慶禧説。
今年3月出臺的《福建省加快推進數字化全面賦能經濟社會高品質發展總體方案》提出:“加強人才引育。完善人才引進、培育政策,鼓勵和支援國內外高層次數字人才來閩創業創新。深入實施全民數字素養與技能提升行動,著力彌補數字鴻溝。”
“引才是基礎,用才是核心。”童慶禧表示,要創新科研管理機制,更好地激發科研創新內生動力。
在童慶禧看來,當前科研管理體制存在一個突出問題:科研人員的主要精力往往耗費在項目申請和經費爭取上,嚴重制約了科研創新活力的釋放。他建議:“創新科研項目立項方式,對基礎性、前瞻性研究採取自下而上的申報機制;對地方急需解決的重大技術難題,採取自上而下的定向委託模式,切實解放科研生産力。”
童慶禧認為,對待人才,要有“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觀念。如建立一種鬆散柔性的院士專家組織機制,將閩籍和在福建工作及參與和福建有關項目工作的兩院院士、外籍院士以及國際組織院士聯合起來,定期或不定期開展各種學術、諮詢、聯誼活動,聚英才為閩所用,吸引本地和外地院士專家為福建的經濟社會發展貢獻才智。(記者 胡松坤)
掃碼關注中國福建微信
掃一掃在手機上查看當前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