秀嶼:用“司法藍”呵護“生態藍”
位於南日島海域的我省首個國家級海洋牧場 顏建平 攝
檢察官在查看紅樹林生長情況。施琳萍 攝
檢察官在南日島調研鮑魚養殖情況。蔡宇翔 攝
秀嶼所在,三灣交匯,地少而海闊。2800平方公里海域上,186個大小島嶼星羅棋佈,243公里岸線綿延,碧海銀灘,藍色生機涌動。
近年來,莆田市秀嶼區人民檢察院在全市率先探索藍碳司法保護與生態治理機制,運用生態檢察、公益訴訟檢察等職能,通過適用認購海洋碳匯的方式開展海洋生態替代性修復,推動秀嶼區藍碳生態資源從“沉睡資産”變為“活力資本”,以司法力量守護綠水青山。
碳匯補償 修復生態
藍碳,即海洋碳匯。藍碳生態産品是指通過量化紅樹林、鹽沼、海草床等海洋生態系統的固碳效益,用於碳交易或生態補償。
秀嶼區海洋資源、碳匯資源豐富,具有明顯的産業優勢和發展前景,在藍碳生態産品價值實現、探索“司法+碳匯”工作機制等方面大有可為。2022年起,秀嶼區檢察院立足轄區漁業資源大區的特點,在全市率先引入“生態司法+藍碳修復”模式,探索在環境資源類案件中,通過“認購碳匯”等形式補償當事人對生態環境造成的損害。
“我們在辦理各類破壞海洋環境案件時,發現生態修復很難直接實現,而增殖放流、復植補綠等傳統替代性修復方式又受季節氣候、水域環境、投放品種等因素影響,效果難以預測,後期維護、評估難,因而無法大範圍推廣應用。”秀嶼區檢察院第五檢察部主任蔡宇翔説。
依託專業第三方,秀嶼區檢察院&&各涉海有關部門展開多次調研、論證,認為認購碳匯進行替代性修復是實施過程最直接、形式最靈活、效果最直觀的探索選項。“當事人繳納生態損害賠償金用於認購藍碳生態産品,通過促進開展更全面有效的環境治理項目,以達到生態修復目的。”蔡宇翔説。
2022年,秀嶼區檢察院與法院、公安、駐地海警機構等單位共同會簽《關於在生態環境刑事案件中開展生態修復適用海洋碳匯賠償機制的工作指引(試行)》,形成部門間橫向聯繫網路,進一步健全“三灣”海域生態環境資源整合治理體系,形成“藍色守護”合力。
“‘司法+碳匯’豐富了生態環境損害賠償責任的履行方式,讓生態‘破壞者’成為環境‘修復者’。”蔡宇翔説。
數據顯示,2023年以來,秀嶼區檢察院已引導非法捕撈、非法採礦等案件12件16人認購碳匯20638.36噸,金額合計約30萬元,交易量居全市第一。
“藍礦”變現 惠及漁民
正是伏季休漁期,心存僥倖的漁民老于雇了9名船員,在閩中海域周邊進行底拖網捕撈作業,非法獲得9000多公斤的14類漁獲,價值10萬元。去年,老于因非法捕撈水産品罪被訴。
訴訟中,老于自願分期繳納生態修復補償金,用於認購藍碳生態産品,以此替代履行生態修復責任,補償其造成的海洋生物資源相關損害。
違法者在碳匯補償、生態補救的同時,一批海島漁民因此受益。
“村裏養殖海帶已有很長時間了,‘碳匯補償’機制落地後,這幾年村裏陸陸續續多了不少額外收入。”秀嶼區南日鎮雲萬村黨支部書記林秀清説。
2022年9月,南日鎮雲萬村、岩下村與廈門産權交易中心共同簽訂全國首單村集體海洋碳匯交易合同,實現碳匯司法公益補償的同時,43萬元收入全額入賬村集體賬戶。
藍碳資源分佈、來源廣,如何展開核算評估?秀嶼區依託自然資源部藍碳研究機構、廈門産權交易中心,將專業的事交給專業的人,建立統一測算標準、定價機制、交易模式,因地制宜開發藍碳生態産品,推動碳匯交易常態化,實現生態效益的疊加。
此次漁民老于支付的用於購買首筆1666.67噸碳匯的2萬元認購款也匯入雲萬村的村集體“錢袋”。“所有的碳匯交易收入,我們都將用於本村鄉村振興項目投入,提升基礎建設、人居環境,回饋村裏。”林秀清説。
南日島是我省第一離岸大島,島上以非投餌式的海帶、龍須菜養殖為主,其中雲萬村、岩下村養殖規模最大,兩村海帶養殖面積共計1.8萬餘畝,每年可産生碳匯4萬多噸。
這幾年,秀嶼區檢察院以雲萬村、岩下村為試點,引導當事方將一部分認購資金用於向村集體購買碳匯,助力民生工程、漁村振興,實現“藍碳保護”與“藍礦變現”的雙向奔赴。
“我們要積極探索‘生態司法+碳匯補償機制’新格局,打造碳匯産品價值實現新模式,形成可推廣、可借鑒的司法生態修復秀嶼模式,為守護綠水青山提供堅實的司法保障。”秀嶼區檢察院檢察長吳曉丹表示。(報業集團記者 陳漢兒)
掃碼關注中國福建微信
掃一掃在手機上查看當前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