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遊縣縱深推進木蘭溪流域綜合治理——
讓“幸福之水”在身邊流淌
仙遊縣木蘭溪防洪工程C1標段(資料圖片)
木蘭溪源省級自然保護區一角(資料圖片)
大濟鎮溪口魚鱗壩風景優美。(資料圖片)
俯瞰木蘭溪源省級自然保護區。(資料圖片)
仙遊縣第二污水處理廠中央控制室內,專家對實操人員進行現場培訓。鄭志忠 攝
在戴雲山脈東南坡的仙遊縣西苑鄉仙西村黃坑橋頭,林木蓊鬱、霧靄氤氳,一股清泉從石縫隙汩汩而出。這,便是木蘭溪的源頭。
本月初,仙遊縣委書記吳海端帶領四套班子領導前往西苑鄉木蘭溪源頭,開展“牢記囑託擔使命,護源治水守初心”主題黨日活動,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治理木蘭溪的重要理念,傳遞出堅定不移、久久為功抓好木蘭溪流域系統治理的信心與決心。
作為木蘭溪源頭和上游所在地,仙遊縣境內木蘭溪幹流長64.5公里,佔總長的61.9%,流域面積1072平方公里。近年來,仙遊縣謀定治污水、防洪水、排澇水、保供水、抓節水“五水共治”決策部署,通過科學治水、依法治水、鐵腕治水、全民治水,縱深推進木蘭溪流域綜合治理,促進人水和諧,建設幸福河湖,進一步鞏固提升生態文明建設的木蘭溪樣本。
守護源頭 築牢屏障
四月的仙遊山麓,新葉初綻,鳥鳴啾啾。一早,仙西村護林員戴建紅吃過早飯,便穿著迷彩服匆匆踏出家門,開始一天20公里的例行巡山。
“我父親是一名老護林員,大半輩子都在山上。”作為一名“林二代”,戴建紅打小就經常跟著父親巡山,對這片山林有著深厚的感情。這些年,他和父親戴新良踏遍了山林的溝溝坎坎,對這裡的地形地貌、森林資料狀況等都了然于胸,逐漸從一名小白新手成長為優秀護林員,成了林區的“活地圖”。
仙西村與仙山村、仙東村合稱仙遊山,組成木蘭溪源頭村落。這裡山地森林生態系統完善,野生動植物資源豐富,古老柳杉、紅豆杉、水銀樹等珍稀植物比比皆是,還棲息著大靈貓、穿山甲、黃腹角雉等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2012年12月,環繞木蘭溪源頭的30多萬畝常綠闊葉林,被省政府劃定為木蘭溪源省級自然保護區。
護水必先護山。西苑鄉黨委書記陳祖淞介紹,該鄉持續完善源頭保護工作推進機制,大力推進植樹造林、封山育林、退耕還林、管林護林,提升森林水源涵養、水土保持、固碳釋氧能力。完成封山育林25萬多畝,實施林分補植等生態修復5000多畝,種植香楓、木荷等鄉土樹種,建設生物防火林帶30.6公里、生土帶50多公里。
通過“控源截污”,加大木蘭溪源頭的污水治理力度。西苑鄉重點治理農村生活污水,建設農村污水管網,接管1000余戶,完成三格化糞池建設1567戶,建設小型污水處理站兩座。嚴控畜禽養殖、淡水養殖等面源污染,2018年以來累計關閉拆除畜禽養殖場67個,全鄉目前無一處規模畜禽養殖場。
該鄉還創新開展“源黨建”,以“黨建紅”引領“生態綠”。健全完善“鄉黨委—村黨組織—網格黨小組—黨員聯繫戶”組織體系,在仙遊山劃分10個網格37個單元,把黨建引領治理延伸至最末端。將仙西小學教學樓改造成木蘭溪源環境教育基地,平均每年吸引60余家機關企事業單位前來參觀學習,開展團建、主題黨日等活動。
“五水共治” 人水和諧
4月26日,仙遊縣第二污水處理廠中央控制室內,運作人員密切關注著螢幕上的數據變化,實現對生産現場全方位的智慧管控。
地處蓋尾鎮的仙遊縣第二污水處理廠設計規模每日處理6萬噸,主要承擔榜頭、蓋尾兩鎮及瑞峰工業園的生活污水處理。去年5月,該廠引入AI人工智慧水務系統,賦能生産運維管理。“系統啟用後,實現了全工藝流程的可視、可控、可預測、可預警,讓污水處理更加精準穩定。”該廠負責人阮奇香説。
“五水共治”,治污先行。仙遊縣堅持水岸同治和源頭治理,加大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推進城區雨污分離改造和農村污水管理規劃建設、抓好畜禽退養等,並向工業污染發起全面攻堅。近年來,該縣新建木蘭溪流域污水管網1366公里,40家小型污水處理設施委託第三方運維,排查整治“兩無”企業370多家,完成36家養鰻場尾水治理工作。
在防洪水方面,仙遊縣加快推進固堤、強庫、擴排等三類工程建設,累計完成木蘭溪防洪生態景觀一期工程73.5公里,完成仙水溪、楓慈溪等6條安全生態水系治理52.9公里,完成延壽溪、九溪等11條小流域治理60公里。木蘭溪治理從單純的防洪,提升為防洪安全、生態治理和景觀休閒“三位一體”。
在保供水上,該縣加快推進城鄉供水一體化建設,鋪設供水管道500多公里,惠及群眾4萬多戶;整合國有、民營水廠,建設大水廠、大管網,建立從源頭到龍頭的飲水安全體系;推進庫庫連通及木蘭溪水資源綜合管理等工程建設。目前,全縣已形成雙水源、一張網、互備用的供水新格局。
同時,通過開展城區易澇隱患點整治、完善城市排水管渠系統建設、推進城市排水系統智慧化建設等,消除易淹易澇片區。全面實施用水定額管理,加快節水技術和節水器具推廣,構建全鏈條節水體系,成功創建第五批全國節水型社會建設達標縣。
久久為功的“五水共治”,全方位提升了仙遊的品質和氣質。“蓄力打好‘五水共治’組合拳,促進人水和諧,擦亮仙遊的生態底色。”仙遊縣水利局局長林慶凡説。
以綠為底 向綠而興
在度尾鎮“柚相鄰”黨群服務站展廳內,文旦柚深加工産品琳瑯滿目:果脯、果醬、柚子膏、柚子茶……文旦柚全身是寶,從花到果、從皮到肉,都被“吃幹榨盡”。
文旦柚是莆田四大名果之一,位於木蘭溪上游西鄉平原的度尾鎮是文旦柚的主産地,素有“中國文旦柚之鄉”美譽。度尾鎮文旦柚協會會長余志成介紹,度尾鎮對接福建農林大學廖紅教授團隊,為文旦柚量身定制專用有機肥料,推廣運用水肥一體化、生物防治等農業“五新”技術,減少農業面源污染,助力木蘭溪上游水生態環境改善。
去年,度尾鎮文旦柚種植面積2.2萬畝,産量約5.6萬噸,産值5億多元,實現量價齊升。如今,仙遊縣文旦柚種植區已擴大到大濟、賴店等7個鄉鎮,種植面積4萬多畝。從傳統種植到生態農業、現代農業,一顆文旦柚讓曾經的水患“洼地”蛻變為經濟發展“高地”。
治水引來百業興。近年來,度尾鎮利用木蘭溪流域良好的生態資源優勢,探索“山上連林、山下連田”模式,發展文旦柚、花卉苗木、川芎藥材等特色種植業。推動雕刻工藝行業發展,形成“一城一園兩走廊”,全鎮擁有藝雕生産經營商家2000多家,從業人員3萬多人。保留溪流鄉愁野趣,建設美麗鄉村小公園、微景觀14處,構築木蘭溪水文化景觀,以文旅産業賦能鄉村振興。
從“水生態”到“水經濟”,仙遊縣探索生態與産業融合發展模式,以高品質生態助推高品質發展,因地制宜打通“兩山”轉化通道,實現發展“含綠量”和生態“含金量”同步提升。
仙遊縣以木蘭溪綜合治理統攬,朝著“傳統産業轉優、新興産業做大”方向邁進,鞋服、工藝美術兩大傳統産業形成雙百億集群發展態勢,積極對接國家産業政策,圍繞動力電池、儲能、氫能等新能源賽道,引進一批鏈主企業,搶佔新能源材料新賽道,可持續發展能力顯著增強。
吳海端表示,持續堅持生態保護優先,以木蘭溪綜合治理為抓手,統籌處理好保護和發展的關係,做好“山水”文章,發展綠色經濟,在加快建設綠色高品質發展先行市中走前列、扛大梁、作示範。(報業集團記者 陳盛鐘 通訊員 鄭志忠)
掃碼關注中國福建微信
掃一掃在手機上查看當前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