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市

聚焦第八屆數字中國建設峰會

感知未來已來

2025-04-30 07:52
| | | |

“未來課堂”照進現實

  “2Na+Cl2=2NaCl”,黑板上,科大訊飛員工葉惠群用粉筆寫下鈉與氯氣反應的化學方程式,而大屏上,隨之出現同樣的筆跡。

  此時,葉惠群拿起智慧語音筆,框起螢幕上的化學方程式,將手寫字體變為印刷體,又點擊“智慧推薦”,大屏上隨即跳出新窗口:“氯氣與鈉的反應”“Cl的元素卡片”“Na的元素卡片”……點擊影片,可觀看鈉與氯氣反應的全過程。

  接下來的“數學課”,葉惠群隨意畫了一個長方體,它竟在黑板上“活”了起來,360度旋轉、拆解、堆疊、截面提取等操作樣樣都行,抽象的幾何概念暫態變得生動具體。課上,操作者還能與歷史名人愛因斯坦、李白等展開“跨時空對話”。

  圍觀的人越來越多,好評不絕於耳。“自帶‘超連結’,能思考、能對話,牛!”“這哪是黑板,這才是‘AI助手’。”……

  “科大訊飛以星火大模型賦能交互智慧黑板,讓傳統板書工具躍遷為教師AI助手。”葉惠群解釋説。

  體驗完智慧黑板,熙攘的人群又把一隻白色的AI機械臂團團圍住。只見它靈活地抬筆蘸墨,在扇子上畫起了蘭花,隨後寫下“自在”二字,下筆遒勁有力。

  等了快一天,福建師範大學學生夏永雲終於等到這只機械臂的“作品”。“很有意義的一個作品,它是這個時代的見證,我必須收藏。”他説。

  記者注意到,AI機械臂無論是寫字還是畫畫,都是通過展示它手臂移動軌跡的過程來實現的。“AI機械臂採用全身力感知技術、高動態力技術、高精度動力學建模與參數辨識,實現基於全動力學模型最優規劃,發揮硬體的全工作空間高精度。”科大訊飛國畫書法演示人員任騰飛解釋説。

  同樣是機械臂,在智慧工廠,記者見過它可打螺絲釘、舉起千斤重;在“智慧課堂”,它成了孩子最好的玩伴……AI賦能千行百業,此時更加具象化。

  依託全國産化算力底座訓練的訊飛星火大模型,“未來課堂”照進現實。在這裡,還有AI數字社工一體機、一體化智慧平臺、智醫助理、AI速記、訊飛雙屏翻譯機2.0等各類涉及城市治理、教育、醫療、智慧硬體等多領域的AI創新成果。

  這是我國推動“AI+”便利千家萬戶生活的一個生動縮影。當下,在一個個細分領域,“AI+”的觸角不斷延伸,與行業更緊密地融合在一起,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改變著社會生活,“飛入尋常百姓家”。(記者 林霞)(發自數字峰會現場體驗區)

 

地上空中 智慧交通

  在“時速350公里復興號動車組模擬駕駛”展臺,置身於1:1設計的“復興號”高鐵駕駛艙,記者深吸一口氣,推動手柄至牽引模式,列車緩緩“啟動”。摁住手柄按鈕全功率加速,系統顯示車速迅速達到350公里/小時,大屏上,前風擋窗外的隧道、橋梁、接觸電網飛速往後退去……

  從福州南站“出發”,沿著福廈高鐵穿越山海,記者“駕駛”的“復興號”最終停靠在漳州站。這一路,是中國交通發展風馳電掣的寫照。

  在本屆數字峰會上,不僅有“復興號”,西門子交通展臺的“數字化列車”也滿載亮眼的科技,彰顯著中國軌道交通行業數字化轉型與跨越式發展的決心。在福州,西門子設立了在華首個軌道交通信號創新研發中心,助力福州地鐵4號環線首通段開工全國領先的自動化運營系統。

  此次,西門子的TBDS信號系統帶來了一名新夥伴——問問AI。這是一款軌道交通信號系統智慧運維輔助軟體,將在不遠的將來打造全場景智慧運維平臺。

  如果西門子展開的是“AI+交通”藍圖,那麼福州地鐵濱海快線正在開展試點應用的低空智慧巡檢平臺則是現實。由智慧飛行平臺搭載高精傳感與攝像設備,借助5G技術實現全域智慧巡查;通過AI數據分析平臺實時解析數據,發現隱患並生成報告;再由綜合管理平臺統籌調度,讓巡檢智慧高效,大幅提升效率、降低風險。

  交通的未來不僅在軌道上,也在道路上。在福州展區,無人駕駛智聯網格車穿梭其間,可識別各類城市交通信號和道路標誌標線,智慧應對各種複雜路況,處於無安全員條件下在城市開放道路自主行駛。

  不僅需要人車協同,未來交通也追求車路協同。作為山地型超大城市,“重慶中心城區道路交通智管”系統“大顯身手”,實現了道路交通運作狀態實時監測、感知預警、精準調控、聯動處置,讓路網運作始終保持良好狀態。

  在智慧網聯車領域,中國移動打造的人車家智慧座艙就像個“六邊形戰士”:5G+AI技術深度融合,空調、充電、車況查詢,只需一鍵,就能與家居無縫聯動,輕鬆實現“人未到,車家就緒”。加上智慧泊車系統、智慧停車場調度和AI語音助手的神助攻,駕駛者實現了出行與生活的完美銜接。

  車不僅在路上,空中交通有望成為重要的生活方式。在低空經濟展區,物流無人機勇擔急救先鋒,15分鐘緊急配送血液,效率提升60%,顯著提升醫療應急救治能力……未來,可能會出現更多的eVTOL、無人機等智慧飛行器,應用於交通出行、旅遊消費、應急救援、城市巡檢、物流配送和生産作業等場景。(記者 張穎)(發自數字峰會數字鐵路展區)

 

夢在水星 “滾滾”向前

球形機器人RT-G.800頗為吸睛。賴昊拓 攝

  前進、後退、轉彎……在操控者的演示下,一個重達160公斤的大黑球,在人群中閃轉騰挪。球形機器人,這個在科幻小説和電子遊戲中頗為“酷炫”的設定,在本屆數字峰會驚艷亮相,成為現場最吸睛的産品之一。

  球形機器人的代號是RT-G.800,由邏騰(杭州)科技有限公司研發生産。它的研發靈感,源於瑞典烏普薩拉大學的水星探測器課題。

  “水星是離太陽最近的行星,它沒有大氣層,是太陽系裏晝夜溫差最大的。”邏騰科技測試工程師劉險峰介紹道,封閉的球形可以隔絕外部惡劣環境的影響,在力學結構上也更為穩定。由於球形的滾動摩擦力極小,使此類機器人的能效比越發優越,可實現長時間續航。“從水星到地球,我們把科幻變成現實。”

  記者試著推了推RT-G.800,它紋絲不動。“我們採用的是重心偏移的方式,即利用內部擺錘實現重心位置變化,給球體一個相應的驅動力。”劉險峰説,RT-G.800的重心位於下部,更像是一個“不倒翁”。

  得益於球體與地面接觸面積小的特點,靈活性也是球形機器人的顯著優勢。通過搭載L4高等級自動駕駛系統,RT-G.800轉向絲滑,最高時速可達35公里,加速僅需約2.5秒。不管是複雜地形還是惡劣天氣,這顆“大黑球”均可正常運轉。

  今年2月,邏騰科技一段展示溫州巡警與“大黑球”共同“執勤”的視頻在網上走紅。多家外媒以《就像來自未來——中國打造奇異的警察機器人》為題發表報道,引得阿聯酋等國的客戶紛紛發來訂單。

  劉險峰告訴記者,球形機器人足夠靈活且對抗性強,載荷大,可根據用戶需求安裝各種外挂模組。目前邏騰科技研發的警用系列可加裝網捕槍、催淚噴射器、高音喇叭、聲波驅散等工具,有“水星戰士”的美名。

  在公司創始人王酉看來,球形機器人可深耕安防巡檢、特種環境的市場。或許在不久的未來,公安、機場、礦山、電力等場景中,眾多滾動的機器人夥伴將不再陌生。(記者 賴昊拓)(發自數字中國創新發展專區主賓省浙江館)

 

一“鏡”穿越 暢遊無界

  戴上VR眼鏡,跨開工鞍,眼前一亮,腳下一空!剎那間,我從人聲喧囂的峰會展館瞬移到青山綠水間。

  在網龍網路公司打造的幻騎武夷·漫遊九曲體驗項目,記者經歷了一場似真似幻的旅行。

  視野裏,環顧四週是空蒙的武夷山水,向下看離地距離如同置身馬上。突然,“馬”向前快走起來,我也忍不住繃緊核心,握住馬鞍前鞍橋把手,隨黑馬律動起來。上坡、俯衝,懸崖勒不住馬只得跨溪而過,頗費一番力氣,卻從天空中俯瞰到秀美的全景。看大王峰、看九曲溪,一路上的草木青綠、茶園清香仿佛浸透全身。

  春色之中馬蹄疾,一不小心樹枝末梢掃過眼前,我連忙俯身閃避,卻突然邂逅一位仙女騰空而來遞過一盞大紅袍,忍不住伸手相接……

  短短幾分鐘,我看到了熟悉的武夷山水,又與我熟悉的武夷不同——能真切享受到久違的策馬之樂,能從陌生的高度俯瞰整座玉女峰,能聽美麗的仙子娓娓講故事……

  這是多次前往武夷山都未曾經歷的打開方式。當然,也讓我想再訪一回武夷,看看那些曾被忽略的動人之處。

  “多維感官刺激”“深度沉浸”,在這番體驗的背後,是高精度無人機掃描、3D建模、虛幻引擎、空間定位、感官反饋、數字人等數字技術的整合,並將武夷山文旅資源與遊戲化腳本相結合,打造出的數字文旅新形態。

  在峰會現場的不同展臺,戴上VR眼鏡,我跟隨考古隊員登上獅身人面像頭頂,觀看吉薩全域景觀,與她一起深入從未開放過的地下通道,不小心喚醒沉睡於此的智慧之神托特;進入三星堆,看金烏化身太陽的故事,“觸碰”神秘的青銅面具,傾聽古樂悠揚,仿佛從時空深處傳來;走進江南古鎮的鏢局,觸發獨特故事線,打開古鎮的另一面……一個個打破物理界限的沉浸式體驗,給我帶來不同的驚喜。那些暫時未能到達的遠方,那些經過卻沒能發現的細節,那些著名景區卻獨屬於我的“獨家記憶”,都給我出發旅行的衝動。

  隨著VR大空間技術、全息投影、裸眼3D、AR等數字化技術與文旅融合,暢遊遠方不再是部分人的專屬,殘障人士、海外遊客也能一睹景點真容;旅行的意義不再是單純的到達與打卡,還有虛實交互、進入劇情的全新體驗。隨著“虛擬體驗—文化傳播—實地旅遊—數字消費”的閉環生態被構建,VR也不再僅僅是展示工具、娛樂工具,還將成為文旅行業的變革引擎,助力文旅行業的價值重構。

  “武夷山是首個試點。”網龍高級副總裁俞飚介紹説,網龍將分階段有序推進“遊戲+文旅”IP在全省範圍內的系統性合作,繼續對三坊七巷、鼓浪嶼、湄洲島等知名景區景點,以及德化白瓷製作技藝、武夷岩茶傳統手工製作技藝等非物質文化遺産,通過“遊戲+文旅”跨界合作,助力打造具有影響力的數字文旅福建樣板。(記者 陳旻)(發自數字峰會1號展廳)

 

探現實之需瞻科技之光

  “中國現在最強的感覺是什麼?是未來感。”知名科幻作家劉慈欣曾以“未來感”解釋國産科幻電影的崛起——諸如人工智慧、太空漫遊、數字生命等設定,看似天馬行空,卻多少都能在現實生活中找到靈感乃至原型。

  儘管報道過多屆數字峰會,但記者每次探館觀展都有未來與現實交織的強烈感覺:前幾年還被視為“黑科技”的智慧機器人,如今已覆蓋家庭、社區、工廠等諸多場景,在引導、陪伴、安防等領域發揮著“才能”;輔助駕駛、手勢控制、智慧泊車等技術,落地不久就已成為車企標配;更難以置信的是,未來駕車很可能因腦機交互而不再需要方向盤,甚至可以垂直起降。

  在數字峰會上感知未來,撲面而來的不是冰冷的設備,而是科技超越工具屬性服務於人的溫暖。無論是空調自動適配體溫、脈象中醫AI辨識評估脈搏和舌苔,還是文檔一體機通過語義分析讓沉睡數據生成知識圖譜、人工智慧多維度機械手應用到高危作業及複雜工作環境中……“未來感”從不大張旗鼓,而是悄然藏在那些解決社會痛點的創新之中,構成最動人的圖景。

  在數字峰會上感知未來,既體現“對當下的理解”,更飽含“對將來的期待”。人類對未來的嚮往與暢想,永遠可以比技術進步更快一步。我們應當摒棄機器取代人類的焦慮,主動尋找和製造“未來感”。只要保持眺望目光和探索腳步,把代碼編織成網、讓數據化作星河、用科技書寫浪漫詩篇,美好的數字未來就一定會變成現實。(潘抒捷)

來源:福建日報

掃碼關注中國福建微信

掃碼關注中國福建微信

掃一掃在手機上查看當前頁面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