涵江:“一站式”治理繪就平安新圖景
涵江區法院聯合民政、婦聯、社區等部門共同化解矛盾糾紛。陳鸝 攝
群眾在梧塘派出所“一站式”綜合服務大廳辦理業務。林鴻達 攝
涵江區涵西街道綜治中心窗口 林儀 攝
群眾在涵江區綜治中心窗口辦理業務。黃震 攝
4月15日,寬敞明亮的涵江區綜治中心大廳裏,群眾正通過智慧取號系統有序辦理業務;同步接入的街道綜治中心監控大屏上,網格員巡查軌跡實時跳動。涵江區“區街兩級聯動”的現代化治理圖景徐徐展開。
近年來,涵江區通過資源整合、科技賦能與機制創新,以“一站式”整合服務實現98.36%的矛盾糾紛調解成功率,而首批完成標準化建設的涵西街道綜治中心,則以“網格化+雲端治理”模式達成97%的矛盾糾紛化解率,兩級平臺協同發力,共同構築起平安建設的“立體防線”。
資源整合
從“多地跑”到“一站辦”
窗口服務、訴訟服務、矛盾糾紛調解、社會心理服務、公共法律服務……走進涵江區綜治中心,敞亮整潔的辦事大廳裏,一體化開放式的受理窗口整齊排布。
“以前辦事要跑好幾個部門,現在進一扇門就能解決所有問題,省心又省力!”近日,涵東街道蒼然社區居民陳女士在涵江區綜治中心僅用2小時便解決了困擾半年的勞務糾紛。
這一高效服務得益於該中心創新的“常駐+輪駐+社會組織”三級協同機制。
勞務糾紛往往涉及勞動仲裁、法律援助、情緒疏導等多環節,傳統模式需群眾在多個部門間反覆奔波。“三級協同機制通過司法局、勞動仲裁委等常駐部門提供‘立案—調解—司法確認’一站式服務,避免群眾在仲裁院、法院間折返跑,此外還有人社局、工會按需進駐,聯動制定解決方案。”涵江區委常委、政法委書記郭孫涵介紹,去年來,區綜治中心整合法院、檢察院等14家常駐部門“全時段坐診”兜底高頻業務;市場監管、住建局等12家輪駐機構“按需補位”攻堅複雜問題;臺胞調解室、心理諮詢師協會等8類專業組織提供定制化調解服務。
市民王女士因新房裝修押金退還問題與物業公司僵持不下,多次協商未果後,她抱著試一試的心態走進涵江區綜治中心。原來,物業以“墻面改造違規”為由扣留其2萬元押金,但拒絕提供具體驗收標準。
綜治中心迅速啟動“評估+調解”雙軌機制:聯動住建局專家現場勘驗,引入物業協會代表、律師團隊召開聯席會,調解協議達成後,法院駐點法官完成司法確認,全程僅用3個工作日。
“從扯皮四個月到三天解決,這才是老百姓需要的‘公道站’!”收到全額退款的王女士特意送來錦旗。
為了讓群眾辦事從“多地跑”變成“一站辦”,中心還同步構建“派單—吹哨—督辦”智慧閉環:網格員通過APP“一鍵吹哨”上報事件,系統自動匹配責任單位並限時督辦。
如今,群眾進綜治中心“一扇門”,便能讓各類矛盾糾紛找到“出口”,讓辦事維權“找得到、問得清、看得懂”。今年以來,該中心累計受理矛盾糾紛122件,調解成功率98.36%,群眾滿意度達99.2%。
實戰賦能
“五步流程”閉環解紛
遇到問題找法,化解矛盾用法。如今,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解決矛盾糾紛,成為各級綜治中心的鮮明特徵。
“你車停在我店門口,影響我們做生意。”“這是公共停車位,屬於公共資源,為何不可以停?”
4月24日下午,在涵江區涵西街道辦事處綜合治理中心調解室,一場鄰里糾紛調解正在進行。某鞋店老闆康女士因停車位問題與鄰里發生糾紛,向社區矛盾調解員反映:“商戶老闆郭某為了自己商鋪做生意,佔用了停車位,拒絕他人停放。”
在了解清楚情況後,社區人民調解委員會幹部組織派駐法官、民警、調解員聯合“會診”,經過3小時協商,最終郭某表示不再私自佔用公共停車位,矛盾得到解決。“調解員依法辦事,既解‘法結’,又解‘心結’。”康女士説。
這樣的場景,正是涵江綜治中心“五步流程”機制的縮影。“中心構建‘排查—聯動—分級—聯調—回訪’五步閉環機制。”涵西街道辦工作人員林儀介紹,通過人民、行政、司法調解“三調銜接”,實現矛盾精準研判與協同化解。
涵西街道是涵江的中心城區、老城區,共轄新老9個社區的40多個小區,老社區商業多,矛盾糾紛多;新小區則多聚焦在物業糾紛上。對此,街道在全街劃分102個網格,將102名網格長、3663名單元長和駐居民警、社工以及黨員、駐居幹部等力量捆綁組隊、組團服務、深耕一線。
“中心通過規範化建設,推行‘一站式受理、多元化調解’,讓矛盾糾紛解決像‘菜市場’一樣貼近群眾。”林儀介紹,在矛盾糾紛的調解過程中,借助人大代表、政協委員、金牌調解員等力量,構建共同參與、相互配合、聯合調解工作格局。
此外,面對“五小問題”(小案件、小糾紛、小訴求、小隱患、小問題),中心建立快速聯處機制。蒼林社區九旬老人林某因贍養問題求助,調解員聯動司法所、社工站,當天促成其子簽訂贍養協議;尚書夜市攤販糾紛經“三官一律”調解,雙方握手言和……今年以來,類似案例已化解93起,2024年96%的網格事件在社區一級解決,真正實現“小事不出居、大事不出街”。
智慧治理
數據跑腿提效能
在涵西街道綜治中心,一塊智慧大屏正跳動著基層治理的“數字脈搏”——轄區102個網格的社情民意、風險隱患實時匯聚成動態熱力圖,網格員的巡查軌跡與事件處置進度通過不同色塊精準標注。這一全景可視化的治理場景,正是莆田市社會治理大數據雲平臺的生動實踐。
“我們通過在平臺的矛盾化解銜接指揮專題錄入糾紛類型、糾紛性質、化解方式、涉及單位等相關信息,平臺即可生成‘糾紛信息、關聯事件、辦理記錄、催辦記錄、糾紛調處、回訪記錄、事件訪查’等數據庫。”林儀介紹,該平臺經數據聯通,自動接入“全市一張圖”平臺,整合人口、房屋等數據400萬條,網格員通過手機APP動態巡查,上報矛盾糾紛事件,實現矛盾預警、事件處置全程數字化,提升事件調處時效性。
“過去等著矛盾到府,現在追著風險治理。”涵江區委政法委常務副書記黃金富指著指揮大屏介紹,通過打通法院“分調裁審”、公安“雪亮工程”、信訪“接訴即辦”等9個系統數據池,實現風險預警前置、資源智慧調配和效能動態追蹤三大突破。
在小區散步時,居民張先生被高空拋下的花盆砸中,與業主發生糾紛。調解員上傳張先生輕傷認定書等信息後,平臺很快就整理出賠償金額等關鍵要素。工作人員核實、調整相關數據後,一鍵生成糾紛處理方案,全程不到10分鐘。
數字化變革更延伸至居民生活末梢。在涵西街道黨群服務中心,24小時自助服務終端機整合120多項高頻熱門事項,向居民提供全時段“不下班”自助查詢和業務辦理服務。
數據流動代替群眾跑腿,演算法推演輔助人工決策。隨著“基層智治助手”不斷進化,涵江區正用科技之筆繪就“矛盾預防在雲端、糾紛化解在家門”的治理新圖景。(報業集團記者 林愛玲 通訊員 林亦霞)
掃碼關注中國福建微信
掃一掃在手機上查看當前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