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模精神,就在你我身邊
全國先進工作者、福州市公安局刑事偵查支隊四大隊教導員、一級警長何士濤在訓練警犬。
全國先進工作者、沙縣官莊國有林場專技五級、營林高級工程師謝汝根察看杉木種子園結果情況。
全國先進工作者、漳州市實驗小學黨委書記蘭臻在為學生授課。
全國勞動模範、中國鐵路南昌局集團有限公司福州電務段職工教育科科長李德迎指導現場維修主管首次應用多功能數顯尺。
全國勞動模範、福州順豐速運有限公司快遞接駁員王成正在整理快遞包裹。
全國勞動模範、南平太陽電纜股份有限公司總部一廠高壓交聯組班長吳水金在調節端封水位平衡。
全國勞動模範、紫金礦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紫金山金銅礦銅礦第三選礦廠選礦技術員華建彬在操作富液池閘閥。
全國勞動模範,廈門航空有限公司客艙部黨委副書記、乘務員、乘務檢查員劉雪正在整理客艙。
全國勞動模範、莆田市城廂區騰暉工藝廠藝術總監鄭春輝正在創作百米長大型木雕《京杭大運河》。
全國勞動模範、馬尾造船股份有限公司集配部管加作業區電焊班班長吳澤平正在進行液壓系統氬弧焊接。
全國勞動模範、國網福建省電力有限公司霞浦縣供電公司海島服務站配電營業工劉江平在西洋島為颱風清障。
全國勞動模範、銳捷網路股份有限公司無線交換産品事業部總經理、高級工程師黃讚在實驗室檢查電源部品的設計。
全國先進工作者、福建省特種設備檢驗研究院科創團隊負責人陳照春手持機器人編程器操作機器人。
全國勞動模範、佳好佳(福建)生態環境科技有限公司項目管理員侯艷梅在清洗馬路,提升路面精細化管理。(圖片均由受訪者提供)
核心提示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在長期實踐中,我們培育形成了愛崗敬業、爭創一流、艱苦奮鬥、勇於創新、淡泊名利、甘於奉獻的勞模精神。
在慶祝中華全國總工會成立100週年暨全國勞動模範和先進工作者表彰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長期以來,一代又一代勞動模範和先進工作者在促進事業發展、推動時代進步中發揮了示範引領作用。要進一步講好他們的故事,引導全社會學習他們的事跡、弘揚他們的精神。
翻開福建的勞模畫卷,一代又一代勞模形象鮮活靈動地浮現在我們眼前:紮根海島28年的電力工人劉江平,數字行業領軍人物黃讚,智慧焊接機器人的“探索者”陳照春,從環衛工人到全國人大代表的侯艷梅……他們在各自平凡的工作崗位上,傳承、弘揚著勞模精神。他們的精神,激勵著一代又一代勞動者與祖國同成長、與時代齊奮進。
“家鄉人民需要我,我就紮根海島”
西洋島位於寧德市霞浦縣東南海域,是海島鄉政府所在地。從下滸碼頭乘船出發,在海浪中顛簸一小時,才能抵達這座島嶼。
小島上,有一位紮根28年的電力工人。不論狂風暴雨還是烈日當頭,哪有需要,他就背著工具包翻山越嶺、穿越巷陌,守護漁家燈火——他就是2025年全國勞模、國網霞浦縣海島服務站配電營業工劉江平。
1997年5月,從閩東高級技工學校畢業、年僅20歲的劉江平,成為海島鄉一名普通電工。他的日常工作,是背著15公斤重的工具包,檢查線路、清理樹障,島上多山,常常要走20多公里山路;工資很低,每月只有100多元,還不及縣城同行收入的1/6。朋友也勸他去城裏謀生,這讓年輕的心像大海一樣洶湧起伏。
不過,有一件事讓劉江平意識到他想要的是什麼。1999年夏天,一場超強颱風突襲西洋島,島上多地停電。在海島衛生院,一位老人正在手術中。
“衛生院斷電,急!”劉江平接到電話後,立馬衝出門,疾跑在狂風暴雨中。“當時,沿街房頂瓦片被風刮得嘩啦啦往下掉。”劉江平回憶道。他很快跑到衛生院,找到應急電源搶修,幾分鐘後,手術室重現光明。
這是一次與生命賽跑的比賽,劉江平贏了。
“經過這件事,我想了很多,我生在西洋島、長在西洋島,我愛這裡的人。鄉親們需要電力工人來維護電網設備,那麼我的工作就是有意義、有價值的。從那以後,我堅定了紮根海島的念頭。”他説。
當時,島上有120根電線桿,服務全島40公里電力網路運作,供電站外線工僅4人,擔負全島2000多人的供用電服務。巡查維修線路,雨天,山道崎嶇難行,夏日,飽受蚊蟲叮咬。特別是夏季巡線,有時還會遇見“叮死人”蠓蟲。有一次搶修山地線路,劉江平被“叮死人”叮咬,嚴重過敏中毒,全身浮腫,住院多日,才恢復過來。
“1999年以後,島上電器使用越來越多,用電高峰期,高壓熔斷絲經常燒斷。每年除夕夜,我們都是守著變壓器吃年夜飯。”這一守,就是20多個年頭。
28年來,劉江平奔走在西洋島的四個村莊之間,穿著電工服的他,成為當地一道獨特風景,也成為村民心目中的“義務電工”——
“江平,我家電路經常跳閘。”
“江平,幫我換一下電閘開關吧。”
巡線途中,劉江平接到村民這樣的求助,總是不厭其煩地到府維修。“我師傅常説,要把客戶當親人,你為他們付出多少,他們就念你多少。能夠幫助他們,我心裏也高興。”劉江平説。
“我們的使命,就是不斷突破極限”
“這是我們最新推出的極簡乙太全光4.0解決方案,與之前相比,光網路連接效率與穩定性顯著提升。”在銳捷網路創新實驗室,EBG無線交換産品事業部總經理黃讚手持樣機,介紹公司最新的創新成果。
從浙江大學本科畢業進入銳捷網路公司以來,黃讚從助理工程師逐步成長為技術&&人和業務負責人,主持研發了數十款創新産品。
2014年,黃讚團隊接到公司下達的任務:赴上海開發地鐵無線系統。彼時,飛馳的地鐵車廂如同信號黑洞,80公里時速下保持網路穩定堪稱業界難題。他帶領團隊開啟了破冰之旅——
為了模擬列車運作環境,每天淩晨,黃讚團隊在福州三環輔道一次次調整車輛時速、往返跑車,反覆進行動態信號測試,直到設備電量耗盡才收工。為了優化一個參數,他們常常往返測試數十次。
初步建模後,他們轉戰上海地鐵隧道。在深夜停運的3小時窗口期,徒步勘測超10公里隧道內的信號傳播規律。連續兩周,團隊成員身背儀器,徹夜工作。睏了,便在地鐵站席地而眠。正值盛夏,每天從隧道裏出來,汗水浸透了衣裳。
最終,團隊通過精準測算天線布放間距與覆蓋方案,攻克了技術壁壘。
“當乘客能在地鐵裏流暢觀看高清視頻時,那種成就感無可替代,似乎所有的攻堅克難都有了答案。”黃讚回憶道。
“他對前沿動態十分敏感。那些高水準專利和中國專利優秀獎,是他帶領我們一起以高度專注的精神,不斷追求創新得來的。”團隊成員潘文賢説。
2019年,黃讚敏銳預判Wi-Fi 6技術在WLAN行業的發展趨勢,提前一年佈局研發新産品。由此,公司得以率先在國內市場推出成熟商用的Wi-Fi 6産品,當年市佔率超過50%,並開拓南韓、日本等海外市場,銷售過億。面對成績,他並未止步,帶領團隊於今年發佈了Wi-Fi 7新一代零漫遊解決方案,廣泛應用於醫院等場景,讓醫護工作更順暢、更高效。
從業20年來,黃讚團隊在無線網路技術領域攻克了一個又一個技術難關:國內首款千兆級無線産品、覆蓋性能最優的智慧天線、支援超高密接入的AP衛星系列……而今隨著AI興起,又推出極光、磐石無線、一機一網等解決方案。
“爭創一流,沒有最好,只有更好”,深耕數據通信領域20載,他明白:“這個行業瞬息萬變,每一天都有新挑戰,而我們的使命,就是不斷突破極限,守護用戶的網路體驗。”
“只有親身試過,才能提煉出真知”
長期以來,焊接,被視為工業製造中勞動強度大、環境惡劣的“苦力活”。
日前,記者走進福建省市場監督管理局特種設備檢驗研究院的機器人産業應用實驗室,這一傳統印象被顛覆:在工程師的精準操控下,各式機器人以毫米級的精度,快速準確完成複雜的焊接作業。
“這款焊接特種機器人專為鍋爐作業場景研發,配備了更靈活的‘手臂’,可解決狹小空間內無法開展焊接的難題……”對於這裡的機器人,科創團隊負責人陳照春如數家珍。
2006年,畢業于北京信息科技大學機械電子工程專業的陳照春加入省特檢院,主攻特種設備檢驗檢測技術、特種裝備智慧化與數字化等科研工作。多年來,陳照春帶領團隊研發出多款創新産品,取得了顯著的經濟和社會效益。
在工作中,陳照春發現不少設備的缺陷來自於焊接環節。“所以我們將焊接設定為研究重點,從源頭入手,提高設備安全。”與此同時,由於焊接工作環境較惡劣,現場溫度較高且會産生有毒有害氣體,很多年輕人不願意從事這行。
能否以機器人替代焊接工人?陳照春思索著,“基礎研究是科技創新的源頭,只有親身試過千百種狀況,才能提煉出真知。”
為“煉”成極致焊接技術,2019年,他乾脆離開實驗室,跑到焊接車間拜師學藝,學習手工焊接。這麼大年齡還去拜師學藝,讓不理解的人“大跌眼鏡”。
在同事們的記憶中,他習慣在肩膀上搭一條毛巾,扎進車間練習,有時候訓練回來,厚厚的焊工服被汗水浸透,渾身都是汗味。
大家打趣:“哎,勞模,趕緊去洗澡啦,下班休息了。”
陳照春説:“等會兒,訓練還沒結束。”
“實驗室”與“車間”雙向奔赴,陳照春在車間積攢了工藝經驗,並轉化為驅動創新發展的研發成果。他還發現了機器人焊接的一些“痛點”。
“機器人不如人靈活,根據我們預設的參數進行操作,碰上鍋筒這樣有曲面且微小的地方,就不知道怎麼‘轉彎’了。”面對問題,他帶領團隊研究“鍋爐三維環角柔性焊接特種機器人研發與應用”,成功將鍋爐等桶裝特種設備的內部焊接從人工轉化為自動。原來要數小時的人工焊接作業縮短到二三十分鐘,不僅品質提高,還解決了人工體力不足、粉塵污染影響等問題。
敢想,敢幹!陳照春在2023年全國職工數字化應用技術技能大賽上,以46歲的最高齡選手身份奪得焊接設備操作工——機器人工種冠軍。
他相信,伴隨工業機器人技術的不斷進步,終有一天,焊工也能迎來“在車間裏喝著咖啡搞焊接”的日子。
“在哪勞動,就要在哪體現價值”
説起侯艷梅,在福州環衛工人中可以説是無人不曉。2018年,作為一名農民工,侯艷梅光榮當選第十三屆全國人大代表。如今的她,是福州市佳好佳(福建)生態環境科技有限公司的環衛項目管理員,用雙手守護城市的整潔與美麗。
侯艷梅出生在山東省濟寧市的一個小山村,家裏6個兄弟姐妹。2007年,她30歲,經同鄉介紹加入杭州佳好佳清潔有限公司。
“我在農村幹慣了粗活,有的是力氣,那天環衛所正好卸貨搬掃把,大家是兩人拿一捆,我一手拿一捆,兩下半就摞清楚了,所長看到後很是驚喜。”由於吃苦耐勞、做事高效,8個月後侯艷梅就當上了路段班長。2011年底,福州迎來道路保潔市場化改革,其所在的公司成為第一批中標企業,夫妻二人被公司“相中”,來福州開啟新的人生旅程。
福州瀕臨東南沿海,每到夏季,颱風來襲,這是環衛工人最辛苦的時候。
2015年8月5日,“蘇迪羅”颱風登陸福州,暴雨持續整整30小時,多個交通幹道成為澤國,倒伏的樹木與泥沙使街道一片狼藉。
侯艷梅第一時間帶領團隊投入緊張的路面清障中。白天,她帶著水車司機和工人,人機結合清洗路面;晚上,則與機掃車司機一起,把馬路中間的泥沙沖洗到路邊。整整3天2夜,她沒有合眼,餓了就吃兩個饅頭充饑。經過3天奮戰,城區主幹道終於基本完成清淤清洗。
長時間泡在污水中,侯艷梅手腳等裸露處發炎。她説:“只要能讓大家生活重回正軌,這些都值得!”
環衛工人作業,有時會遇到意想不到的危險。
2019年6月1日晚7點多,侯艷梅與工友張敏等組織工人裝卸一批新到的垃圾桶。
為開展垃圾分類工作,公司向廠家訂購了一批新的分類垃圾桶。垃圾桶卸下後,每18個摞成一摞,疊起來有近3米高。由於廠家將兩大包重約40公斤的垃圾桶輪子裝在一隻桶內,又將其疊在最上方,該摞桶頭重腳輕,發生傾倒。
“小心!”千鈞一髮之際,侯艷梅推開身邊的張敏,自己卻被垃圾桶重重砸中腰部。她被緊急送到醫院,經診斷為L5左側橫突、骶骨左側、左側恥骨上支多發骨折,還有多處軟組織損傷,至少臥床6周,完全康復需要3到6個月。
剛入院半個月,侯艷梅疼得幾乎徹夜難眠。1個多月後傷勢好轉,她開始“不安分”了,每天在病床上用手機“遙控”工作。有同事探望,就掏出筆電記錄垃圾分類項目的進展情況,就連吃飯時説的話題都與工作相關。那時候,正是垃圾分類的關鍵階段,她放心不下。
她説:“當環衛工18年,我感受最深的是,在哪勞動,就要在哪體現價值與意義。每一雙勤勞的手都值得尊重!”(通訊員 陳樹青 黃雯倩 馬聖驊 陳益梅 蔡月玲 記者 莊嚴)
掃碼關注中國福建微信
掃一掃在手機上查看當前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