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漳州,越來越多民營企業選擇通過商會調解化解矛盾糾紛
行內人管行內事 企業糾紛找商會
“感謝商會娘家人的熱心調解。”日前,在漳州市家居商會調解員的幫助下,一起勞務工傷糾紛得以順利解決,涉事雙方對商會感激不已。
原來,漳州市一家勞務派遣公司將務工人員派遣至該市一家建築公司工作。工作期間,這名務工人員不慎從高處摔落受傷,經依法認定為工傷。然而,雙方因賠償事宜産生分歧,一度對簿公堂並上訴至漳州市中級人民法院。
法院受理此案後,面對雙方激烈的矛盾和情緒,委託涉訴企業“娘家人”商會出馬“順順氣”。漳州市家居商會調解員石亞明、唐仔和等人認真傾聽各方訴求後,充分考慮各方的利益,通過厘清爭議事實,從情、理、法等多方面尋求各方達成共識。經過耐心疏導和調解,雙方當事人就賠償方案達成一致,並簽下調解協議。
漳州民營經濟活躍,私營企業眾多,新業態企業也逐漸增多,在發展過程中難免遇到糾紛。為營造良好的營商環境,如何建立企業矛盾糾紛化解第一道防線,構建和諧勞動關係?
如今,企業面對矛盾糾紛,除了對簿公堂,還有了新解法。“我們發揮‘行內人管行內事,商人糾紛商會解’的優勢,探索並實踐‘123’矛盾糾紛調解工作法,最大限度將矛盾糾紛化解在萌芽狀態。”漳州市工商聯有關負責人介紹,所謂“123”工作法,即建設“一個平臺”、培育“兩支隊伍”、落實“三項機制”。通過構建“以情感人、以理服人、以法維權”的平臺,培育普法宣傳員和特邀調解員兩支金牌隊伍,建立定期排查機制、培訓長效機制、聯動調解機制,達到“事了人和心齊”的效果。該經驗做法入選省發改委發佈的2024年首批35項具有代表性的優化營商環境工作典型經驗做法,在全省推廣。
作為全市規模最大的商會,漳州市家居商會目前有近600家會員單位,涵蓋房地産開發、建築企業、建材裝飾材料等行業企業。近年來,漳州市以家居商會為試點,在商會成立調解室,發揮商會懂行業、有人脈、通人情等獨特優勢,提供涉企糾紛調解服務。
“很多時候,當事人雙方屬於‘爭氣不爭財’,但是慪氣不解決問題。做生意講究和氣生財,出現糾紛不妨到調解室,坐下來慢慢商量。”漳州市家居商會有關負責人介紹,目前該商會有10多位特邀調解員,均為各家居龍頭企業負責人,累計受理民事、商事、勞動等爭議糾紛近300起,協調解決260余起,調解成功率達80%。
“以調解糾紛助企紓困,為基層治理賦能,對打造更優營商環境大有裨益。”閩南師範大學法學院教授、社會學博士郭細卿表示,引導商會等非營利性社會組織充分發揮自身熟悉行業以及具有較強公信力等優勢,與政府、市場等多方力量聯合參與基層社會治理,值得借鑒。
據悉,近年來,漳州通過上線全省法院首個法治化營商環境可視化平臺、在全省首創勞動爭議全鏈條解紛模式、設立全國首個臺胞人民調解委員會等一系列創新舉措,推進商事糾紛多元化解,為涉企糾紛按下“和解鍵”。(報業集團記者 潘園園 黃小英)
掃碼關注中國福建微信
掃一掃在手機上查看當前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