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市

當前位置:首頁 > 省政府 > 工作報告 > 財政預決算報告

關於福建省2022年預算執行情況及2023年預算草案的報告

——2023年1月11日在福建省第十四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上
福建省財政廳

2023-01-31 08:35
| | | |

各位代表:

  受福建省人民政府委託,現將福建省2022年預算執行情況及2023年預算草案提請省十四屆人大一次會議審議,並請省政協各位委員和其他列席人員提出意見。

  一、2022年預算執行情況

  2022年是黨和國家歷史上極為重要的一年。全省各級各部門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歷次全會精神,認真學習宣傳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堅決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全面落實“四個更大”重要要求,認真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和省委、省政府工作要求,嚴格執行省十三屆人大六次會議審查批准的預算,全面落實疫情要防住、經濟要穩住、發展要安全的要求,高效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統籌發展和安全,全力以赴穩住經濟大盤,積極穩妥防範化解重大風險,不斷提高效率、提升效能、提增效益,保持經濟運作在合理區間和社會大局穩定,推動我省經濟社會發展取得新成效。

  回顧過去一年,受疫情反覆、國際局勢變化和長時間持續降雨自然災害等超預期因素影響,我省經濟運作承受著增長回落的壓力;同時,我省不折不扣落實中央組合式稅費支援政策,並在中央賦予的稅收許可權範圍內,頂格出臺稅收優惠地方舉措,政策效應疊加釋放,市場主體減負規模為歷年之最,全省財政收支矛盾加劇,做好財政工作難度很大。面對困難和挑戰,全省各級財政部門牢固樹立“以政領財、以財輔政”意識,堅持積極的財政政策要提升效能,更加注重精準、可持續,深入落實穩經濟所有政策和接續措施,主動作為、應變克難,先後出臺15條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政策措施、43條支援穩經濟財稅政策,努力增收節支、挖潛增效,財政改革發展各項工作有序推進,財政收支運作總體平穩,為有效應對超預期因素衝擊,推動福建發展穩中有進、穩中向好作出應有貢獻。

  (一)2022年預算收支情況

  1.一般公共預算

  據快報統計,全省一般公共預算總收入5382.30億元,按財政部統一要求,剔除增值稅留抵退稅因素後,同口徑增長1.9%,其中,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收入3339.06億元,剔除增值稅留抵退稅因素後,同口徑增長5.5%。全省一般公共預算支出5702.93億元(含中央補助收入、上年結轉和一般債券安排的支出),增長9.6%。

  省本級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收入280億元,下降8.1%。省本級一般公共預算支出591.38億元(含中央補助收入、上年結轉和一般債券安排的支出),增長3.3%。

  2.政府性基金預算

  全省政府性基金預算收入2631.32億元,下降21.3%,主要是國有土地使用權出讓收入下降影響。全省政府性基金預算支出4206.52億元(含中央補助收入、上年結轉和專項債券安排的支出),增長1.2%。

  省本級政府性基金預算收入21.89億元,增長1.9%。省本級政府性基金預算支出59.56億元(含中央補助收入、上年結轉和專項債券安排的支出),增長70.4%,主要是新增專項債券支出拉動。

  3.國有資本經營預算

  全省國有資本經營預算收入173.3億元,增長55.0%,主要是國有企業2021年可分配利潤增長,相應增加2022年上繳收入。全省國有資本經營預算支出108.11億元,下降19.0%,主要是2021年安排省屬金融企業增資擴股支出,基數較高。

  省本級國有資本經營預算收入62.88億元,增長16.4%,主要是省屬國有企業2021年可分配利潤增長,相應增加2022年上繳收入。省本級國有資本經營預算支出50.36億元,下降49.0%,主要是2021年安排省屬金融企業增資擴股支出,基數較高。

  4.社會保險基金預算

  全省社會保險基金收入2210.37億元,增長3.3%。全省社會保險基金支出1947.21億元,下降4.1%,主要是按國家新出臺的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全國統籌調劑辦法,省級社保基金中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基金需上解中央的調劑金支出減少227.12億元。

  省級社會保險基金收入952.30億元,下降4.1%。省級社會保險基金支出830.33億元,下降16.1%。主要是按新辦法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基金中央調劑金補助收入減少167.47億元,需上解中央的調劑金支出減少227.12億元。

  5.地方政府債務情況

  2022年,全省發行政府債券2575.91億元。其中:發行新增債券1998.21億元(財政部下達新增限額1640億元,扣除無需發行的外債轉貸資金0.79億元,加上利用結存限額發行359億元),主要用於市政和産業園區、交通、社會事業、保障性安居工程、農林水利、生態環保等公益性項目建設;發行再融資債券577.7億元,用於償還到期政府債券。全省共償還政府債務本金764.65億元。截至2022年12月底,全省政府債務餘額11901.72億元(一般債務3562.54億元、專項債務8339.18億元),嚴格控制在中央核定的限額12857.2億元之內,政府債務風險總體可控。

  2022年,省本級發行政府債券49.26億元。其中:發行新增債券47.26億元,主要用於水利、交通、教育等領域;發行再融資債券2億元。省本級共償還政府債務本金13.24億元。截至2022年12月底,省本級政府債務餘額217.65億元(一般債務79.78億元、專項債務137.87億元)。

  以上快報數在決算編制中可能還會有所變動,決算編成後再按規定報省人大常委會審批。

  (二)主要財稅政策落實和重點財政工作情況

  按照預演算法及其實施條例、人大預算審查監督重點向支出預算和政策拓展的有關規定,以及省人大預算決議和省人大常委會有關審議意見的要求,加強預算收支管理,深化財稅體制改革,持續保障和改善民生,有效防範財政運作風險,有力推動經濟社會平穩發展。

  1.精準施策,紮實穩住經濟大盤

  一是不折不扣落實組合式稅費支援政策。嚴格落實小微企業和製造業等十三類行業留抵退稅、對小規模納稅人階段性免征增值稅、緩繳製造業中小微企業稅費等政策,頂格出臺減免小微企業“六稅兩費”、給予退役士兵等重點群體創業就業稅收優惠等五項地方舉措。推出“閩捷辦”智慧稅務平臺,優化退稅等政策辦理流程,提升政策直達精準度與便捷性,充分激發市場主體活力。全省退稅減稅降費及緩稅緩費共計1146億元,其中,留抵退稅705億元,約為2021年退稅規模的3倍,用“真金白銀”幫助市場主體紓困減負。在實現省定涉企行政事業性收費項目“零收費”基礎上,實行收費清單“一張網”管理,組織開展涉企亂收費整治,確保各項稅費支援政策落地見效。

  二是全力以赴支援市場主體渡過難關。新增四期共400億元規模中小微企業紓困增産增效專項貸款,先後設立各50億元額度的製造業中小微企業融資支援專項貸款、紡織鞋服産業紓困專項貸款,共惠及1.83萬家企業。從中小微企業紓困貸中切塊100億元支援泉州、福州等地企業復工復産。加大政府採購對中小微企業支援力度,中小微企業獲得採購合同金額佔比近60%。對符合條件的市場主體承租行政事業單位國有房屋階段性減免租金5.99億元。提高失業保險穩崗返還比例,返還企業10.75億元。緩繳養老等三項保險費政策實施範圍由5個特困行業擴大至22個行業,對中小微企業和符合條件的個體工商戶緩繳單位繳費部分職工醫保費(含生育保險),共緩繳32.5億元。

  三是積極發揮財政穩投資作用。發行新增專項債券1831億元,增長25.7%,共支援1317個項目建設,優先保障水利、教育、衛生、養老等重點領域,有效發揮債券資金帶動擴大有效投資的重要作用。多渠道籌措資金146.46億元,加快推進鐵路、公路、港口、民航機場等交通基礎設施建設。統籌預算內投資119.64億元,支援重大基礎設施、自然災害防治、公共管理等領域重大項目建設。支援廈門、福州、泉州入圍2022年國家綜合貨運樞紐補鏈強鏈首批城市。推進PPP項目規範高品質發展,全省落地項目14個,總投資114.71億元。組建100億元規模省級政府投資母基金,推廣運用“基金雲”平臺,撬動更多社會資本投資。

  四是助力助推穩外貿穩外資促消費。下達16.14億元,支援穩外貿穩外資促消費政策,將政策精準落實到市場主體。對符合條件的企業領取“單一窗口+出口信保”保單予以全額補助,保費費率降幅超30%。加大出口信貸扶持,繼續實施“商貿貸”“外貿貸”,創新推出“臺企快服貸”。推廣運用匯率避險工具,惠及1469家企業。支援各地通過包機、組團、代參展等形式開拓市場。用好外資到資獎勵政策,重點支援引進先進製造業、高新技術企業、技術先進型服務企業。支援發放“全閩樂購·福見商旅”活動消費券,促進汽車消費,推進縣域商業體系建設。

  2.突出重點,不斷增強發展動能

  一是支援科技自立自強。下達7.3億元,支援高標準建設6家省創新實驗室,推動籌建積體電路、海洋領域省創新實驗室,支援省創新研究院建設,推進沿福廈泉軸線科技創新走廊建設。下達6.33億元,用於自然科學基金、對外合作等“從0到1”基礎研究。圍繞企業“卡脖子”關鍵核心技術靶向施策,持續推動科技重大專項“揭榜挂帥”。繼續實施企業技改項目融資貸款貼息政策,支援232個項目,實際投放貸款125.84億元,帶動社會資本投資1098億元。下達19.12億元,實施技改獎補、企業研發分段補助、科技小巨人領軍企業研發獎勵、專精特新企業獎補等政策。下達10億元,深入實施新時代人才強省戰略。下達1億元,支援選認2150名省級科技特派員、741個團隊(法人)科技特派員。深化財政科技管理體制改革,創新出臺經費“包乾制”政策,支援實施高校科研院所科技成果轉化綜合試點,賦予科研人員更大自主權。

  二是推動“四大經濟”做大做強。支援打造數字經濟新引擎,下達6.04億元,支援數字經濟核心産業集聚區建設及電競産業發展等;下達13.34億元,支援數字政府建設。支援拓展海洋經濟新空間,下達2.7億元,支援漁業産業發展、海洋安全設施和科技裝備建設等;下達26億元,支援漁港建設、海上養殖升級改造、遠洋漁業發展等。支援壯大綠色經濟新優勢,下達7.02億元,支援加速推進“電動福建”、新能源充電基礎設施建設,加大對電動船舶、新能源汽車等支援力度;下達1.74億元,支援迴圈經濟試點示範項目建設,加快推進工業節能降碳和資源綜合利用;下達2.87億元,支援林業經濟發展。支援打響文旅經濟新品牌,下達4.13億元,支援文旅融合及新業態發展、“清新福建”“福文化”品牌宣傳推廣等,促進全域旅遊、生態旅遊、紅色旅遊以及閩派文化精品打造。推動數字、綠色、海洋等産業基金啟動組建。

  三是支援生態省建設持續深化。下達35.57億元,支援提升森林碳匯能力。下達23.43億元,並設立9億元正向激勵資金,深入推進九龍江流域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修復工程。閩江流域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修復項目在財政部績效評價中獲得全國唯一優秀等次。下達7.35億元,支援國家公園連片系統建設,實施環武夷山國家生態保護修復治理,推進國家公園文化遺産保護、智慧公園等項目建設。建立綜合性生態保護補償長效機制,下達5億元,用於重大生態保護修復項目以及重點生態功能區、生態文明建設示範區的生態保護治理。下達2.53億元,支援沿海市縣開展互花米草除治和生態修復,維護我省濱海濕地生物多樣性和生態系統安全。下達16.87億元,用於農村生活垃圾治理、城市生活污水管網新建改造等。充分利用我省生態優勢,積極參與中央競爭性資金分配,共爭取到10個生態項目獲得中央財政支援,總額達32.4億元。爭取亞洲開發銀行貸款用於木蘭溪流域生態環境綜合治理及提升項目。

  四是推進區域協調發展。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按照“四個不摘”要求,保持銜接推進鄉村振興財政投入力度不減,下達13.7億元,持續加大對脫貧戶、老區蘇區縣和23個脫貧縣支援力度。下達15.47億元,加大特色優勢産業支援力度,推進鄉村一二三産融合發展。支援打造鄉村産業振興示範村108個。推動城鄉建設品質不斷提升,下達35.83億元,支援棚戶區改造、老舊小區改造,建設公共租賃住房、保障性租賃住房以及發放租賃補貼。下達24.3億元,推動鄉村建設行動,支援農村道路、農村公益事業建設等。下達34.82億元,支援耕地保護、高標準農田建設、種業振興、農機購置補貼等。統籌13.98億元,做好糧食等領域保供,支援省級儲備糧庫建設。持續加大對老區蘇區傾斜支援力度,下達19.3億元,支援改善基本公共服務和急需的社會民生事業項目建設,並對中央和省新出臺的重大民生政策在補助標準等方面給予傾斜支援。支援深化東西部協作和對口支援機制,做好閩寧協作和援藏援疆工作。

  3.加大投入,持續增進民生福祉

  一是民生投入持續加大。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發展思想,提高公共服務水準,著力解決好人民群眾急難愁盼問題。全省民生支出4343.28億元,增長10.1%,佔一般公共預算支出的76.2%,持續保持在七成以上。其中:教育支出1222.27億元,增長13.2%;社會保障和就業支出709.84億元,增長19.8%;衛生健康支出611.05億元,增長14.5%;文化旅遊體育與傳媒支出117.52億元,增長12.1%;糧油物資儲備支出25.83億元,增長37.9%。省委和省政府25項為民辦實事項目省級相關資金下達123.91億元,為年初計劃總額的113.8%。

  二是社保體系更加健全。完善就業公共服務體系,下達9.28億元,支援高校畢業生、農村轉移勞動力、退役軍人等重點群體就業創業,健全靈活就業、新就業形態勞動用工和社會保障政策。對受疫情影響的參保企業,發放一次性留工培訓補助。強化社會保險基金管理,連續第24年調整提高企業退休人員養老金,將城鄉居民基礎養老金省定標準從每人每月130元提高到140元,提高職工醫保、工傷保險省級統籌調劑集中比例。完善基本醫療保障體系,下達106.8億元,將城鄉居民醫保年每人平均財政補助標準從580元提高到610元,資助困難群眾參加基本醫療保險、開展醫療救助。下達31.15億元,做好困難群眾救助補助資金保障,將省定低保最低標準由4400元提高到4750元。加快補齊養老短板,支援養老及救助工作政府購買服務、農村區域性養老服務中心、長者食堂等項目建設。連續第21次提高部分優撫對象撫恤和生活補助標準,連續第26次提高革命“五老”人員定期生活補助標準。下達8.53億元,促進殘疾人事業發展,支援提高殘疾人生活和護理兩項補貼標準。

  三是健康衛生有效保障。全省各級財政投入130.43億元,用於疫情處置和防控能力提升、核酸檢測、疫苗及接種費用補助等支出,有力保障各地疫情防控資金需求。醫保基金全額承擔新冠病毒疫苗購置及接種費用,支援全民免費接種,市縣財政按30%比例補助醫保基金,省級統籌中央資金對市縣財政負擔部分補助60%。下達4.99億元,提升省市縣三級重症救治能力,支援省級重大疫情救治基地建設和省市縣醫院綜合ICU床位建設。健全公共衛生體系,將基本公共衛生服務每人平均財政補助標準從79元提高到84元,推進衛生健康事業發展,支援省屬醫療衛生機構項目、新一輪醫療“創雙高”、縣域醫共體能力提升項目建設,推動衛生健康高層次及基層衛生等人才隊伍建設,促進中醫藥服務能力提升。支援“無陪護”病房、B型肝炎感染者規範化治療、適齡女性HPV疫苗免費接種等試點項目。三明市入選中央公立醫院改革與高品質發展示範項目。

  四是教育文體穩步發展。堅持教育優先發展,下達教育領域項目資金104.46億元,支援新建、改擴建公辦幼兒園216所,助推城區義務教育學位增補和高中品質提升計劃,支援職業教育國家和省級“雙高計劃”建設,深化高校管理體制改革,加快推動“雙一流”和應用型高校建設。下達16億元,健全從學前教育到研究生教育階段、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全覆蓋的學生資助政策體系,保障困難學生不失學。下達10.96億元,繼續實施公共文化設施升級完善和文化場館免費開放政策,促進公共文化場館錯時延時開放,推進漳州海域水下考古挖掘,支援推廣試點“文物+保險+服務”項目,支援打造閩派特色文化精品佳作。下達9.56億元,支援全民健身國家戰略,推進智慧體育公園等建設,支援南平辦好第十七屆省運會。

  4.注重效能,有效提升財政治理水準

  一是財政法治建設不斷加強。認真落實省人大及其常委會關於福建省2022年預算和省級預算調整方案等決議,依法向省人大及其常委會報告預算執行、決算、地方政府債務管理、國有資産管理等情況。著力提升服務代表委員水準,共承辦省人大代表建議176件、省政協委員提案76件,均在規定的時間內辦結,做到溝通率、答覆率、滿意率100%。建立健全審計問題臺賬,分類整改,逐項銷號,確保審計整改到位。編制非稅收入項目目錄清單,從源頭上規範收入收繳。硬化預算約束,嚴禁超預算、無預算安排支出,規範預算調劑事項。首次編制全省合併行政區劃政府綜合財務報告,全面準確反映政府財務狀況和運作情況。

  二是財稅體制改革深入推進。深化預算管理制度改革,在全省全面實施零基預算,穩步推進預算支出標準體系和資産盤活長效機制建設。持續推進預算績效管理,首次對所有省級專項資金實施事中績效評價,評價結果直接應用於2023年度預算編制。不斷提升市縣財政管理水準,14個縣2021年度財政管理績效綜合評價進入全國前200名,其中,5個縣進入全國前20名,周寧縣排名全國第1。進一步擴大預決算公開範圍,全省各級部門所屬單位預決算公開實現全覆蓋。紮實推進稅制改革,建立落實增值稅留抵退稅資金分擔機制和政策會商機制。穩步推進省以下財政體制改革,對市縣財力狀況分檔進行調整完善,推動提高區域間均衡度和轉移支付精準度。推動省與市縣財政事權和支出責任劃分改革,制定出臺國防領域改革實施方案。將省直部門所屬企業納入國有資本經營預算編制範圍。健全國有金融資本管理制度體系,組建省金融投資有限責任公司,促進我省金融機構做強做優做大。

  三是財政服務監管水準持續提升。紮實推進財政“放管服”改革,政府採購活動實現供應商無紙化投標、遠端參與開標、專家異地評審。推進註冊會計師、資産評估業務線上辦理。推動電子憑證會計數據標準試點工作,實現全流程無紙化。非稅收入收繳電子化和財政電子票據管理改革位居全國前列,改革實施單位超2萬家。推進智慧財審系統建設,實現評審全流程線上辦理。持續加強財政資金監管,鄉村振興(扶貧惠民)資金線上監管平臺監管項目從40項增至48項,累計監管資金超442億元,惠及群眾812.8萬人,實現鄉村振興重點領域資金監管全覆蓋。擴大財政資金直達機制範圍,全省直達資金829.14億元,增長40.6%,實現資金和監管同步“一竿子插到底”。預算管理一體化系統全面上線運作,實現預算全流程信息化管理。嚴肅財經紀律,嚴控“三公”經費和其他一般性支出,開展地方財經秩序專項整治行動。財政資金監管相關做法在省政府第五次廉政工作會議上作經驗交流。

  四是保障基層財政平穩運作。加大轉移支付力度,下達縣級基本財力保障補助、均衡性轉移支付等資金609.79億元。實行縣級“三保”預算事前審核全覆蓋,加強統一監測預警,完善應急處置機制,確保基層“三保”不出現問題。按日監測各地庫款情況,統籌做好庫款調度,加大對受疫情影響地區資金調度和留抵退稅資金保障力度。完善政府債務管理,建立政府債券穿透式監測、支出進度通報預警、違規使用處理處罰等制度。壓實政府債務償還責任,全省到期地方政府債券全部按期足額償還。積極穩妥、依法合規化解隱性債務存量,堅決遏制隱性債務增量。

  過去的五年,全省各級財政部門堅決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和省委、省政府工作要求,牢記囑託、砥礪前行,有效發揮財政職能作用,財政“十三五”規劃圓滿完成,“十四五”規劃順利實施,為全面加快新發展階段新福建建設提供堅強的財力保障。

  五年來,財政綜合實力不斷壯大。堅持把做大“蛋糕”作為財政發展的基礎,持之以恒,久久為功,深入推進財源建設,充分發揮財政在國家治理中的基礎和重要支柱作用。全省財政收入邁上新臺階,全省一般公共預算總收入突破5000億元,2022年達到5382.30億元,年均增長4.8%;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收入突破3000億元,2022年達到3339.06億元,年均增長5.3%。保持必要財政支出強度,全省一般公共預算支出總量從2018年的4832.69億元增加到2022年的5702.93億元,累計2.6萬億元,有力保障各項政策措施落地見效。同時,我省作為全國八個凈上繳省份之一,2018—2022年,累計凈上繳中央超過3200億元,為全國發展大局作出積極貢獻。

  五年來,重大戰略任務保障有力。堅持圍繞中心、服務大局,加大財政資源統籌力度,優化財政支出結構,支援大力發展“四大經濟”,有效增強省委和省政府重大戰略任務財力保障,促進經濟社會高品質發展。著力推進地區間公共服務均等化,完善縣級基本財力保障制度,不斷增強區域發展的協調性和均衡性。堅持教育支出“兩個只增不減”,2018年以來財政教育預算支出佔一般公共預算支出的比重均居全國前3位,五年累計支出3996億元,成為我省第一大民生支出。深入落實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把科技作為財政支出的重點領域予以優先保障,財政支出年均增長6.8%。大力支援實施人才強省戰略,構建較為完整的人才引進與跟蹤培育政策支援體系,財政支出年均增長22.1%。有效推動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完善涉農資金統籌整合長效機制,確保農業農村投入只增不減。紮實推進美麗福建建設,率先出臺國家公園生態補償機制,加快建設首個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閩江流域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修復工程試點在全國率先完成項目整體驗收,九龍江流域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修復工程和環武夷山國家公園生態保護修復治理項目等順利實施。

  五年來,積極財政政策持續有效。持續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相機抉擇、開準藥方,有力支援經濟實現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推動優化稅制結構,不折不扣落實減稅降費各項措施,五年累計減輕企業稅費負擔約3000億元,逐步實現“放水養魚”“水多魚多”良性迴圈。用好用足地方政府債務限額,五年累計發行新增政府債券7011.9億元,年均增長28.7%,有效發揮債券資金穩投資促發展惠民生作用。加快推進財政金融協同發展,從2020年起先後設立八期共800億元規模中小微企業紓困貸款,惠及2.36萬家企業,企業負擔的實際貸款平均年利率為3.25%;推動政策、企業、金融上線上雲,入駐“金服雲”平臺企業超過25.55萬家,解決融資需求2106.06億元。

  五年來,基本民生保障更加到位。始終堅持在發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全省民生支出從2018年的3505.44億元增加到2022年的4343.28億元,民生支出佔一般公共預算支出比重持續保持在七成以上,不斷增強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2018年以來,我省共計實施省委和省政府為民辦實事項目136項,省級財政投入達到583.86億元,解決了一批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問題。支援我省提前一年打贏脫貧攻堅戰,全力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五年累計投入相關資金383.6億元。實施積極就業政策,推動實現更高品質和更充分就業。加強社會保障體系建設,推動兜底線、織密網、建機制。建立並常態化實施財政資金直達機制,確保民生補助資金直達基層、直接惠企利民。堅持“三保”支出在財政支出中的優先地位,嚴禁擠佔挪用“三保”支出,堅決防範基層“三保”風險,我省縣級財力得到有力保障,基層財政運作總體平穩。

  五年來,財稅體制改革縱深推進。圍繞建立現代財政制度,加快推進重點領域改革。財政體制改革穩步推進,出臺外交、國防、交通運輸等8個領域省與市縣財政事權和支出責任劃分改革實施方案,建立健全省對市縣均衡性轉移支付、縣級基本財力保障補助穩定增長機制。預算管理改革持續深化,全面推行零基預算改革、資産盤活長效機制、支出標準體系建設等,省、市、縣三級基本建成全方位、全過程、全覆蓋的預算績效管理體系,順利完成全面實施預算績效管理各項改革任務。稅收制度改革不斷發力,根據稅法授權相繼制定我省環境保護稅、耕地佔用稅、資源稅、契稅、城市維護建設稅具體適用稅率(額)及減免稅辦法,在全國率先實施個人養老金遞延納稅優惠政策,積極推進非稅收入劃轉稅務部門徵收。國資、國企、金融等領域改革加快推進,嚴格按要求向省人大常委會報告國有資産管理等情況,完成全部75家國有企業股權劃轉充實社保基金工作。

  五年來,依法理財水準不斷提升。全面貫徹落實習近平法治思想,將法治建設貫穿財政改革發展全過程,地方財政制度規範體系、財政法治監督、財政法治保障等不斷完善。健全依法決策機制,將公眾參與、專家論證、風險評估、合法性審查、集體討論決定等,作為財政重大行政決策法定程式固定下來、形成常態。深入開展特色財政法治宣傳教育,廣泛開展憲法和預演算法等財政普法宣傳,積極營造依法行政、依法理財良好氛圍。依託信息化提升財政管理科學化精細化水準,實現一體化系統全域上線、全流程貫通、全業務覆蓋。主動接受社會監督,省、市、縣三級政府預決算、部門預決算均按規定公開,政府採購透明度評估連續4年位列全國前4名。統籌發展和安全,完善政府債務“借、用、管、還”全鏈條閉環管理體系,全省債務風險總體可控。嚴肅財經紀律,強化財會監督,加強財政內控建設,財政治理水準穩步提升,我省財政資金監管相關做法在國務院廉政工作會議上作經驗交流。

  五年來財政工作取得的成績,根本在於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科學指引,是堅決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的結果,得益於省委和省政府的科學施策、正確領導,得益於省人大、省政協的依法監督、有力指導,得益於全省各級各部門以及全省人民的團結奮鬥、艱苦努力。同時,我們也清醒看到,財政工作還存在一些不足,財政運作仍面臨一些困難和問題,主要是:全省財政收入持續增長基礎尚不牢固,財政資金使用效益有待進一步提高,少數縣(市、區)防範化解債務風險和有效保障基層“三保”壓力較大。我們高度重視這些問題,今後還將認真聽取各位代表、各位委員的意見和建議,加大工作力度、採取有力措施加以解決。

  二、2023年預算草案

  2023年是全面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的開局之年,是實施“十四五”規劃承上啟下的關鍵一年。預算編制和財政工作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和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部署,按照省第十一次黨代會、省委十一屆三次全會和省委經濟工作會議要求,緊扣“四個更大”重要要求,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全方位推進高品質發展,更好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更好統籌發展和安全,堅持積極的財政政策要加力提效,進一步健全現代預算制度,在有效支援高品質發展中保障財政可持續和地方政府債務風險可控,推動經濟運作整體好轉,實現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為譜寫中國式現代化福建篇章開好局起好步提供堅實財力保障。

  預算編制遵循以下原則:一是服務中心、保障重點。圍繞省委和省政府中心工作,聚焦省委經濟工作會議提出的“八個突出”,優化支出結構,保持必要的財政支出強度,增強我省重大戰略任務和基本民生財力保障,併為全國大局多作貢獻。二是合理預測、統籌平衡。堅持收入預算與經濟社會發展水準相協調,與積極的財政政策要加力提效相銜接,實事求是、積極穩妥編制收入預算。加強財政資源統籌,堅持有保有壓,做好收支平衡。三是勤儉節約、過緊日子。堅持艱苦奮鬥,節儉辦一切事業,黨政機關&&過緊日子,進一步壓減非重點非剛性支出,省直部門一般性支出總體上按5%比例壓減。四是強化管理、講求績效。堅持預演算法定,強化預算約束和績效管理,加強績效評價結果和審計發現問題的應用,提升資金效益和政策效能。五是兜牢底線、防範風險。加大轉移支付調節力度,築牢兜實基層“三保”底線。用好地方政府債券,充分發揮拉動有效投資作用。防範化解地方政府債務風險,堅決遏制隱性債務增量、化解存量。

  (一)2023年全省代編和省級一般公共預算

  1.全省代編一般公共預算

  全省代編一般公共預算總收入預計增長6%左右,按6%編制,全省一般公共預算總收入為5705.23億元;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收入預計增長5.5%左右,按5.5%編制,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收入為3522.71億元。

  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加上中央補助1499.5億元、動用預算穩定調節基金372.1億元、調入資金441.59億元、中央提前下達新增一般債務限額101億元,剔除上解中央70億元,全省收入合計5866.9億元。按照收支平衡原則,相應安排全省一般公共預算支出5866.9億元,增長8.2%。

  2.省級一般公共預算

  省本級一般公共預算收入預計增長3%左右,按3%編制,省本級一般公共預算收入為288.38億元,加上中央財政補助收入1387.81億元、市縣財政上解收入322.86億元、調入資金7.92億元、動用預算穩定調節基金180億元、中央提前下達新增一般債務限額87億元,省級收入合計2273.97億元。

  按照收支平衡原則,相應安排省級支出2273.97億元,增長8.9%,扣除應上解中央支出43.73億元、補助市縣支出1538億元、一般債務還本支出14.36億元、債務轉貸市縣支出87億元,省本級支出590.88億元,增長3%。

  (二)政府性基金預算

  全省政府性基金預算收入預計增長3%左右,按3%編制,全省政府性基金預算收入為2710.25億元,加上中央補助收入15.84億元、中央提前下達新增專項債務限額933億元,全省收入合計3659.09億元。按照以收定支原則,相應安排支出3659.09億元。

  省本級政府性基金預算收入預計下降3.3%左右,主要是國家重大水利工程建設基金和彩票公益金收入預計減少。按-3.3%編制,省本級政府性基金預算收入為21.17億元,加上中央補助收入15.63億元、按規定調入專項債券還本付息資金6.25億元、市縣財政上解政府性基金7.5億元、中央提前下達新增專項債務限額755億元,省級收入合計805.55億元。按照以收定支原則,相應安排省級政府性基金預算支出805.55億元,扣除補助市縣支出31.58億元、專項債務還本支出1.4億元、債務轉貸市縣支出740億元,安排省本級支出32.57億元。

  (三)國有資本經營預算

  全省國有資本經營預算收入預計下降16.3%左右,主要是國有企業2022年可分配利潤預計下降,相應減少2023年上繳收入。按-16.3%編制,全省國有資本經營預算收入為145億元,加上中央補助收入0.2億元、上年結轉28.62億元,全省收入合計173.82億元。根據國有資本經營預算管理相關規定,扣除按規定調入一般公共預算55億元,相應安排支出118.82億元。

  省本級國有資本經營預算收入預計下降23.6%左右,主要是省國資委預計其監管企業2022年可分配利潤下降,相應減少2023年上繳收入。按-23.6%編制,省本級國有資本經營預算收入為48.03億元,其中,省國資委監管企業國有資本經營預算收入6.29億元,省級金融企業國有資本經營預算收入41.16億元,其他行政事業單位所屬企業國有資本經營預算收入0.58億元。省本級國有資本經營預算收入加上中央財政補助收入0.18億元、上年結轉收入2.36億元,省級收入合計50.57億元。按照國有資本經營預算管理相關規定,扣除按規定調入一般公共預算3.05億元、補助市縣支出0.18億元後,安排省本級支出47.34億元。

  (四)社會保險基金預算

  全省社會保險基金預算收入預計增長6.9%左右,按6.9%編制,全省社會保險基金預算收入為2362.79億元。按照精算平衡原則,安排全省社會保險基金預算支出2099.91億元,增長7.8%。當年收支結余262.88億元。

  省級編制的5項社會保險基金收入預計增長5.4%,按5.4%編制,省級社會保險基金收入為1043.53億元,其中,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基金收入896.03億元、機關事業單位基本養老保險基金收入53.88億元、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基金收入48.53億元、工傷保險基金收入9.16億元、失業保險基金收入35.93億元。按照精算平衡原則,安排省級社會保險基金支出927.11億元,增長7%。當年收支結余116.42億元,年末滾存結余999.29億元。

  (五)2023年省級四本預算支出安排

  省級四本預算安排支出共計4054.15億元,扣除債務轉貸市縣支出827億元後(其中:一般債務87億元,專項債務740億元),省級四本預算支出3227.15億元,其中,一般公共預算支出2186.97億元、政府性基金預算支出65.55億元、國有資本經營預算支出47.52億元(不含調入一般公共預算)、社會保險基金預算支出927.11億元。除保運轉等支出外,全力保障省委十一屆三次全會和省委經濟工作會議提出的各項工作任務。聚焦“八個突出”,對照《政府工作報告》部署內容,重點做好以下九個方面的支出保障:

  1.有效支援推動經濟高品質發展。深化數字福建建設,統籌用好數字經濟發展等專項資金,支援實施數字信息基礎設施“強基”行動,培育跨行業跨領域工業網際網路平臺,加快推進數字産業化、産業數字化。加快發展海洋經濟,用好促進海洋與漁業産業高品質發展等專項資金,培育壯大海工裝備、海上風電、海洋生物醫藥等産業,構建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現代海洋産業基地。培育壯大綠色經濟,持續發揮迴圈經濟、“電動福建”建設等專項資金作用,支援大力發展節能環保産業,深化“電動福建”建設,著力構建綠色製造體系和服務體系,支援開展省級以上園區迴圈化改造。支援實施文旅經濟高品質發展十大行動,統籌文旅融合發展、文化産業發展等專項資金,支援大力發展紅色、生態、工業、鄉村、海洋等文旅新業態。用好工業增産增效正向激勵、製造業單項冠軍獎勵、標準化補助等獎補政策,支援持續實施“六大工程”、龍頭企業培優扶強工程等,支援實施品質、標準、品牌強省戰略,推進提升製造業競爭力。發揮省級服務業發展引導資金帶動作用,支援加快推進我省現代流通體系建設,培育製造業和服務業融合發展的服務型製造新業態新模式。用好省級政策性優惠貸款風險分擔資金池,加大普惠金融重點領域供給。優化地方政府專項債投向,支援適度超前佈局一批穩基礎、優結構、利長遠的項目,積極擴大有效投資。發揮商務發展資金撬動作用,深化“全閩樂購”活動,增加汽車、家電等大宗消費,深化城鄉消費提升行動,加快打造區域消費中心,加強縣域商業體系建設,促進農特産品“進城”、高品質消費品“下鄉”。

  2.有效支援提升創新競爭力。統籌用好擴大學前教育資源、基礎教育品質提升等專項資金,支援實施學前教育發展提升行動,全面提升保教水準。加快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和城鄉一體化,推進義務教育薄弱環節改善與能力提升,完善全學段學生資助體系。持續加大高等教育投入,支援實施職業技能提升行動和職業教育“雙高”計劃,支援推進新一輪“雙一流”和應用型高校建設。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優化財政科技投入穩定增長機制,提升科技投入效能。用好福廈泉自主創新示範區建設專項資金,打造海峽科技創新中心。做好高水準科研平臺經費保障,加快建設省創新研究院和海洋、積體電路等領域省創新實驗室。發揮研發費用分段補助、加計扣除等財稅政策作用,支援實施高新技術企業“雙倍增”行動,激勵企業加大研發投入。深化財政科技經費分配使用機制改革,推進科研經費“包乾制”,推行“揭榜挂帥”“賽馬”等新型管理制度,深化新時代科技特派員機制,完善科技特派員扶持激勵政策。持續加大人才專項相關資金投入力度,深入實施新時代人才強省戰略,落實人才育引計劃。

  3.有效支援促進城鄉區域共建共用。深入實施區域協調發展戰略,推進閩東北、閩西南兩大協同發展區建設,支援實施強省會戰略,推進福州新區、平潭綜合實驗區一體化發展,加快建設福州都市圈、廈漳泉都市圈、廈門高品質發展引領示範區、泉州21世紀“海絲名城”。加大財政轉移支付傾斜支援,建設閩西革命老區高品質發展示範區。持續做好東西部協作和對口支援,支援援藏援疆、閩寧協作不斷深化。支援加快推動新型城鎮化,加強對吸納農業轉移人口較多地區的資金支援,推動農業轉移人口與當地戶籍人口同等享受基本公共服務。用好國土空間生態修復等資金,支援加快建設國土空間規劃“一張圖”,促進縣城人口集聚、産業集中和功能整合。充分發揮城鄉人居環境建設資金效益,持續推進海綿城市、韌性城市建設,因地制宜建設地下綜合管廊,大力實施城市更新行動和鄉村建設行動,持續提升城鄉建設品質。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持續加大“三農”投入,確保財政投入與鄉村振興目標任務相適應。認真落實惠農政策,大力支援糧食生産,促進重要農産品穩産保供。全力做好鞏固脫貧攻堅成果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持續保持銜接資金投入力度不減,堅決防止出現規模性返貧。完善現代農業産業體系,實施農業保險保費補貼政策,用好特色現代農業發展專項資金,支援發展“一縣一業”“一村一品”,打響“福農優品”品牌。支援高素質農民培訓和學歷提升以及鄉村産業&&人培育,引導各類能人回歸。支援打造特色公共文化服務品牌,豐富鄉村文化生活。

  4.有效支援推動改革攻堅。加強重點領域改革資金保障,支援深化要素市場化配置改革、農村集體産權制度改革、區域金融改革創新、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和縣域整合改革試點等,落細落實我省加快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分工任務。深化“三醫”聯動改革,鞏固提升三明醫改成果,加快推進分級診療制度建設和醫共體體制機制創新,完善大病保險和醫療救助制度。深化國資國企改革,做好國有資産綜合報告工作,加快國有經濟佈局優化和結構調整,支援加快省屬企業戰略性重組和專業化整合。探索建立地方國有金融資本管理績效評價工作機制和評價體系,實行金融機構重大事項清單管理,支援省屬金融企業做強做優做大。支援紮實開展第五次全國經濟普查。用好數字福建專項資金,支援打造數字政府、建設數字社會,加快建設全省一體化公共數據平臺,培育壯大數據要素市場,實現數字賦能、激發市場活力。進一步加大城鄉社區公共服務、基本養老服務、就業公共服務、教育公共服務等重點領域政府購買服務改革力度。持之以恒推進“放管服”改革,支援打造一流營商環境。

  5.有效支援推進高水準對外開放。推動外貿保穩提質,大力發展市場採購、跨境電商、海外倉等外貿新業態,支援企業開拓市場、搶抓訂單,加大對企業建設和使用海外倉支援力度,推進“福品銷全球”。優化出口信保扶持政策,支援“單一窗口+出口信保”降費擴面,加強對中小微外貿企業傾斜支援。支援海關通關便利化建設,紮實推進自貿試驗區建設提升,推進特色優勢産業平臺做大規模。建立健全重點外貿企業服務保障制度,深化“助力萬企成長”行動。完善全省招商工作統籌機制,用好外資到資獎勵機制,落實外商“兩清單一目錄”,推動外資“雙百項目”轉化升級、落地投産。支援實施僑資僑智僑力引進工程。支援辦好第二十三屆投洽會,擴大高新技術領域利用外資,打造吸引外資新高地。支援“兩國雙園”建設,深化閩港閩澳合作,紮實推進海絲核心區、海絲中央法務區建設,提升雙向投資和開放合作水準。

  6.有效支援建設海峽兩岸融合發展示範區。深化閩臺産業合作,支援福州、平潭建設對臺跨境電商集散樞紐,推動打造兩岸能源資源轉机平臺和對臺功能性經貿平臺,支援平潭綜合實驗區打造海關監管特殊區域。統籌閩臺農業合作等資金,支援高品質建設台灣農民創業園和閩臺農業融合發展産業園,推進閩臺優勢企業産業鏈供應鏈價值鏈融合,提升閩臺農業交流合作水準。紮實推進同等待遇落實,完善臺胞在閩就業、就醫、住房、社保、養老、子女就學等制度保障,吸引更多臺胞來閩就業創業和學習生活。落實台灣青年來閩實習就業創業政策措施,加強海峽兩岸青年就業基地和示範點建設。支援廈金、福馬率先融合發展,深入推進與金馬地區通水通電通氣通橋,推動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普惠化便捷化,不斷增進台灣同胞福祉。促進閩臺基層交流交往,加強閩臺科技教育、文化體育交流,加大力度引進台灣建築師團隊開展鄉建鄉創陪伴式服務,支援涉臺文物保護工程,統籌做好第十五屆海峽論壇、第十一屆海峽青年節經費保障。

  7.有效支援全面發展民生和社會事業。落實落細就業優先政策,用好就業補助、失業保險等資金,促進高校畢業生、農村轉移勞動力、退役軍人等重點群體就業。健全中小學教師工資長效聯動機制。引導、支援公益慈善事業發展。進一步健全養老服務體系,支援大力發展銀發經濟,優化養老服務供給,推動智慧健康養老,支援打造“福見康養”品牌。健全基本養老、基本醫療保險籌資和待遇調整機制,進一步完善基本醫療保險、失業保險、工傷保險省級統籌。健全分層分類的社會救助體系,落實省定低保標準增長機制,加強困難群眾救助幫扶,保障好因疫因災遇困群眾和老弱病殘等特殊群體的基本生活。統籌用好城鎮保障性安居工程補助資金,大力支援棚戶區、老舊小區改造和公共租賃住房、保障性租賃住房建設,規範公租房管理,加快建立多主體供給、多渠道保障、租購並舉的住房制度。加快健康福建建設,健全公共衛生體系,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加強重大疫情防控救治體系和應急能力建設保障,提升醫療服務能力。推動優質醫療資源擴容和均衡佈局,推進分級診療體系建設,加快建設國家、省級區域醫療中心,深化公立醫院薪酬制度改革,持續推進公立醫院高品質發展。支援加強基層醫療衛生建設,保障群眾及時就地就近看病就醫。加大投入力度,促進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推進文化強省建設,統籌省文化産業發展等資金,支援實施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加強文物和文化遺産保護利用,健全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推進廣播影視事業發展。支援繁榮發展哲學社會科學、參事、文史、檔案、地方誌等事業,提升新型智庫建設水準。統籌體育發展相關資金,支援發展群眾體育、競技體育、體育産業,加快推進體育強省建設。

  8.有效支援生態強省建設。完善支援綠色發展的財政政策,深化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建設。加快推動綠色低碳轉型,支援開展低碳城市、園區、社區試點,推進鋼鐵、有色等重點領域節能降碳,推動資源迴圈利用,發展綠色低碳産業。統籌用好生態環境、林業、國家公園生態保護等相關資金,深入推進環境污染防治,支援深入打好藍天、碧水、碧海、凈土保衛戰,實施生物多樣性保護重大工程,高品質推進武夷山國家公園建設,深入開展互花米草除治攻堅行動。鞏固閩江流域生態保護修復成效,持續推進九龍江流域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修復工程,提升綜合治理效能。落實綜合性生態保護補償實施方案,持續實施汀江—韓江跨省流域上下游橫向生態保護補償,支援建立健全生態産品價值實現機制,拓寬“兩山”轉化路徑。

  9.有效支援維護社會安全穩定。嚴守耕地保護紅線,加強高標準農田建設,實施現代種業創新工程,充分發揮地方糧食風險基金作用,支援加快省級糧庫建設,確保糧食安全。統籌做好食品藥品、市場監管經費保障,深入治理“餐桌污染”、建設“食品放心工程”,對食品藥品安全問題“零容忍”。支援完善能源産供儲銷體系,加快煤炭儲備基地、油氣儲備設施建設,確保能源安全。支援應急管理體系建設,用好安全生産、安全應急保障提升工程等專項資金,強化應急物資、隊伍、裝備、設施等保障,增強全災種救援能力和急難險重任務處置能力。高度警惕房地産、金融等領域風險,防範化解政府債務風險,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風險底線。深入實施“八五”普法規劃,加強社會治理經費保障,健全城鄉社區治理體系,強化社會治安整體防控,推進常態化掃黑除惡。優化財政投入,發揮好工會、共青團、婦聯等群團組織作用,促進婦女、兒童、殘疾人、老體協等事業發展。積極做好統一戰線經費保障工作,紮實推進民族宗教工作高品質發展,扶持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發展經濟和社會事業。做好國防領域經費保障,支援深化全民國防教育,落實人民防空等國防動員地方支出責任,積極開展雙擁共建,做好退役軍人服務保障,鞏固提高軍民一體化國家戰略體系和能力。

  三、紮實做好2023年財政改革發展工作

  圍繞上述指導思想和預算安排,深入貫徹預演算法及其實施條例,全面落實省十四屆人大一次會議決議要求,敢於擔當、善於作為,紮實做好財政各項改革發展工作,確保全年預算目標順利完成,以新氣象新作為推動高品質發展取得新成效。

  (一)注重政策協同,推動經濟運作整體好轉。堅持穩字當頭、穩中求進,加力提效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注重精準、更可持續,全力服務全省發展大局。優化財政投融資機制,加強財政與金融、産業、科技、社會等政策協調配合,保持政策預期的穩定和一致性,更好發揮財政資金引導與撬動作用,形成共促高品質發展合力。落實減稅降費政策,著力紓解企業困難。用好用足財政貼息、融資擔保、政府投資基金等政策工具,引導金融機構更好服務實體經濟。支援把恢復和擴大消費擺在優先位置,做好基本消費品保供穩價,培育壯大智慧産品和服務等“智慧+”消費,擴大汽車等重點領域消費。用好地方政府債券等擴大投資政策,統籌把握債券發行節奏,適當提高資金使用集中度,加快專項債券支出進度,支援“兩新一重”等基礎設施建設,推動儘快形成實物工作量,促進帶動擴大有效投資。堅持“兩個毫不動搖”,鼓勵支援民營經濟和民營企業發展壯大,提升市場主體活力。

  (二)強化資源統籌,增強重大戰略任務財力保障。努力培植財源,優化收入結構,盤活低效閒置資産,積極向上爭取轉移支付資金和新增債務限額,依法依規組織收入,進一步加強非稅收入管理,持續做大財政收入“蛋糕”,發揮好服務經濟社會發展的作用。把過緊日子作為常態化思維方式和紀律要求,精打細算,嚴格壓減非急需非剛性支出,嚴控“三公”經費預算,做到只減不增,堅決杜絕浪費現象,將更多的財政資金用於支援經濟社會發展和基本民生保障。加強四本預算統籌銜接,保持必要的財政支出強度,優化財政支出結構,增強財政資源統籌能力,提高財政資源配置效率。完善支援高品質發展的財政政策和標準體系,積極支援“四大經濟”、科教興省、生態省建設、基本民生、鄉村振興等重大發展戰略。

  (三)聚焦民生福祉,穩步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準。堅持在發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盡力而為、量力而行,統籌需要和可能,促進民生支出與經濟發展相協調、與財力狀況相匹配。健全民生領域投入保障機制,把更多的財力、最大的增量投入民生事業,確保民生投入持續保持在七成以上。紮實推進共同富裕,增強均衡性和可及性,推動現代化建設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落實好省委和省政府為民辦實事項目資金保障,持之以恒辦好民生實事。加大稅收、社會保障、轉移支付等調節力度,推進公共服務優質共用,支援建設高品質教育體系,促進提高醫療衛生服務能力,健全社會保障體系,持續改善生態環境品質,有效保障落實新階段疫情防控各項舉措,兜牢基本民生底線。

  (四)深化財稅改革,健全現代預算制度。全面落實稅收法定原則,積極落實中央有關稅制改革的工作部署。堅持預演算法定,完善預算執行管理體系,全面啟動實施財政預算指標核算管理改革。推進全面實施預算績效管理,逐步建立成本預算績效管理制度體系,強化評價結果應用。加強財會監督和財政內控建設,加快構建全省財會監督綜合管理平臺,強化重大財稅政策落實情況監督檢查和轉移支付全鏈條監督管理。進一步運用預算管理一體化系統,全流程辦理預算管理業務。完善常態化財政資金直達機制,優化分配審核流程,健全全過程監管機制,做到快撥快用快見效。按照與財政事權和支出責任劃分相適應的原則,完善財政轉移支付體系,嚴格轉移支付設立程式,健全定期評估和退出機制,提升轉移支付管理的科學性。

  (五)更好統籌發展和安全,牢牢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風險的底線。建立健全財政承受能力評估機制,在出臺重大政策和實施重大投資項目前,開展財政承受能力評估,增強財政政策針對性、有效性。兼顧當前和長遠,加強跨年度預算平衡,增強財政可持續性。規範舉債融資機制,加強全過程穿透式監測,強化債務風險評估預警,分類推進債務高風險地區降低風險等級,積極穩妥化解隱性債務存量,堅決遏制隱性債務增量,確保地方政府債務風險可控。嚴格落實“三保”主體責任,督促各地足額安排基層“三保”支出;省級繼續實行“三保”預算事前審核全覆蓋,強化動態監測預警,推動財力下沉,健全縣級財力長效保障機制,築牢兜實基層“三保”底線。

  各位代表、各位委員,新的一年我們要更加緊密地團結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周圍,全面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堅定擁護“兩個確立”、堅決做到“兩個維護”,在省委和省政府的領導下,自覺接受省人大監督,虛心聽取省政協意見建議,勠力同心、勇毅前行,團結奮鬥、開拓創新,更好發揮財政職能作用,紮實推進財政改革發展各項工作,為全面加快新發展階段新福建建設,奮力譜寫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福建篇章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附件:

政府文件全真版:

溫馨提示: 請使用OFD閱讀軟體瀏覽源文件,如未安裝點擊下載

來源:福建日報

掃碼關注中國福建微信

掃碼關注中國福建微信

掃一掃在手機上查看當前頁面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