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 引 号:-
发文字号:-
发布机构:-
生成日期:-
有效性:有效

方寸盆钵有乾坤

2025-07-01 08:19
|

  清晨6点,仙游县度尾镇度峰社区,林国祥指间的剪刀在黑松枝丫间游走,随着枯枝簌簌落下,“微盆景”的嶙峋风骨渐显;3公里外的度尾镇洋坂村电商基地,“00后”陈晓婷调试着补光灯,在直播间向大家推介“微盆景”产品:“家人们看这盆‘山河韵’,今日特惠!”剪刀与补光灯在仙游县西乡平原上交汇,悄然剪开乡村振兴的新图景。

  泥土的芬芳尚未散尽,电商快车已呼啸而至。在度峰社区的溪畔农业基地,新采收的朱顶红种球还裹着湿润的田土气息,便被工人利落分装,径直搬上等候多时的物流货车。今年“6·18”期间,15万粒凝聚花农心血的种球乘“云”出村,以近300万元的销售额,让人感受到“微盆景”迸发的惊人能量。这朱顶红,看似栽于方寸盆钵,其根脉却深深扎进了数字时代乡村产业跃迁的沃土。

  “种了一辈子地,老了倒成了手艺人。”今年68岁的林国祥摩挲剪刀凹痕笑道。去年他还是守着3亩薄田的菜农,如今已是时薪30元的“银发工匠”。他的改变,离不开度峰社区溪畔农业产业园“两段式”生产模式的助力——公司统一育苗,造型加工交给留守老人。

  在度尾镇“柚乡党校”,农艺师见证着奇迹:当初连修枝剪都握不稳的老农,如今制作的“朱顶红”单盆卖到880元。老农们的收入也随着技艺的精进水涨船高——如今,他们的月收入普遍突破3000元,最高者达5000元,这数字是他们曾经半年种粮收入的总和。

  当老工匠精雕细琢时,25岁的陈晓婷在抖音发起“盆景闪电战”。这个从杭州返乡的姑娘,掌舵着月销售额达百万元的直播间。她在凌晨档推出“盆景疗愈夜话”栏目,俘获了不少都市白领;打造的“匠人面对面”栏目让“林国祥们”出镜教学,成功让“桌面山水”盆景卖出2.7万盆;最妙的是她打造的“认养模式”——客户云端认养,工匠线下养护,林国祥因此收获20余位“铁粉”。

  “传统批发农户利润不到10%,我们直播直销,70%利润反哺产业链。”陈晓婷说。

  除了打通销售渠道,当地也在积极用科技力量攻克种源壁垒。在溪畔农业产业园生物组培室,海归农艺师吴航凝视着试管中的朱顶红幼苗。此前,朱顶红种球依赖荷兰进口,成本高达80元/个;吴航团队用“买断品种权+克隆组培”的方式进行本土化生产,成本骤降至20元/个。

  如今,在剪刀与补光灯的交响中,一条完整产业链条正在当地形成:“银发工匠”的精湛技艺获得市场溢价,直播电商打开更广阔的销售天地,科技力量攻克种源壁垒。当老农的皱纹与新农人的屏幕辉映,乡村经济毛细血管里流淌的,已不仅是“微盆景”的山水意境,更是新消费时代的生存智慧,以及红红火火的日子——度峰社区集体租金收入从每年90万元跃升至180万元;村民土地租金达1100元/亩/年;与度峰社区相邻的洋坂村、剑山村、中岳村、帽山村等地村集体以“年化保底收益8%+绩效分红”共享红利。(郑志忠)

附件:

来源:福建日报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评论 关闭

政策文件
文字解读
图片解读
在线访谈
相关报道
视频解读
媒体解读
新闻发布会
媒体评论

返回顶部

关闭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