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2效能快车
省发改委深耕政务服务“掌上办”
打造数字福建建设的样板工程
一是创新服务理念,由“政府端菜”向“群众点菜”转变。优先上线医社保、公积金、户政等21类超1182项与群众关系密切的高频服务事项。建设“高效办成一件事”专区,推行教育入学、企业开办等25个一件事“一表申请、一套材料、一次提交、一次办结”。建设涉企服务、台胞服务等27个特色专区,提供“一类事一站办”服务。二是创新服务模式,由“单一领域”向“综合服务”转变。汇聚各部门服务资源,为企业和群众提供“查、看、约、办、缴、学”六大综合性服务,12月份“闽政通”用户日均活跃数达89.9万,比上线初期增长221%,入选首批50个数字中国建设典型案例。三是创新技术手段,由“追求速度”向“注重温度”转变。上线智能客服“福晓宝”,支持“一问一答”式人机交互。创新开展“数据最多采一次”,以“一人一档”“一企一档”数据共享回填,目前57%的申报表单字段实现数据智能回填,有效解决企业群众重复填报数据困扰。四是创新运行机制,由“单打独斗”向“协同联动”转变。打造全省统一的移动政务服务“总门户”,推动各部门服务应用全量入驻闽政通,破解困扰企业和群众办事“上多站、满网跑、下载多个APP”问题。与12345热线融合对接,畅通群众投诉、咨询、建议等政民互动渠道。
(省发改委效能办)
省交通运输厅持续优化营商环境
加速促进投资增量到一线
一是着力破解围标串标难题。创新建立交通运输工程“五随机”评标机制,即通过随机确定投标标段、评标基准价的计算方法、进入评标基准价计算的投标人、评标基准价下浮系数、偏差率扣分值等方式,有效预防围标串标、人为操纵评标基准价,引导投标人合理报价,该做法获交通运输部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实施。二是推动“开办运输企业一件事”落地见效。强化数字赋能,推动运输企业开办流程重塑,人工填报事项由57项压缩为11项、精简80.7%,其余均由系统自动读取关联。开办普通道路货物运输企业相关事项,由平均11个工作日缩减为承诺3个工作日,缩减72.7%,推动“开办运输企业一件事”工作走在全国前列。三是用好“福路贷”助力乡村振兴。通过资源变资产、资产变资本、资本变资金等“三个转变”,打破普通公路因其公益属性受到市场化运作融资限制,有效拓宽融资渠道,实现“以路建路”“以路养路”。目前,全省已有15个项目按照“福路贷”模式成功贷款69.5亿元,覆盖全省40多个县(市、区),带动公路建设总投资61.3亿元,为区域建设和招商引资搭建良好的“道路”平台,切实助推农业增效、农村发展、农民增收良好局面。
(省交通运输厅效能办)
马尾区强化政务服务提质增效
推动重点产业链高质量发展
一是创新用地保障,拓宽产业链发展空间。创新构建“地价+财税+产业”工业用地供给政策体系,企业用地成本平均下降20%。盘活低效用地,建设联东U谷、万洋众创城等高标准产业园区,引导“工业上楼”。创新推行“零地增容”办法,推动九州通等9宗327余亩工业用地增容提升。二是优化产业布局,提升产业链发展韧性。围绕发展新质生产力布局产业链,全力打造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储能、水产品预制菜三大千亿产业集群,大力推动产业发展壮大。今年以来,新增省级专精特新企业16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1家;全区上市企业增加至14家、位居全市第二;11家企业入选福州市软件龙头企业,位居全市第一。马尾区用户侧新型储能产业集群成为福州市首批入选工信部中小企业产业集群。三是强化审批服务,增强产业链发展支撑。秉承“马尾的事,特事特办、马上就办”,设立“特事特办”窗口、“台胞服务绿色通道”,启用全省首个办税“智慧云厅”。高标准整体规划建设“共享区”,建立无偿代办制,今年来为企业上门服务508家次。出台区人才住房保障实施办法,盘活整合推出员工公寓近800套,让人才来得了、住得下、留得住,为产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马尾区效能办)
思明区强化“数实融合”
激活发展新动能
一是抓培育抢占新赛道。制定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发展三年行动方案,出台加快推进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发展若干措施,成立思明投贷联盟,创新“思明科创贷”等融资增信支持,形成超1500亿元的基金矩阵。1-10月,思明区292家规上软信企业营收446.33亿元,比增18.6%,拉动GDP增长5.6个百分点。二是抓创新激发新动力。在全省率先建设区级“智能算力中心+算力调度平台+公共技术服务平台”架构,助力软信、金融、文旅、商贸等支柱产业加快实现智能化转型升级;布局百度飞桨人工智能赋能中心、华为开发者创新应用中心等国内领先产业赋能创新载体,全区已累计建设市级以上重点实验室、企业技术中心等创新载体34个。打造全国首个“智慧城市智能系统产业集群”,在智慧政务、医疗、交通等领域培育国投智能、易联众等700多家智慧城市企业,集群企业上云用云比例达74%。“数实融合”行动方案被列入省委深改委“一县一特色”项目。三是抓赋能推动新发展。推动“智慧思明”建设,汇聚市区两级20余个部门、124类数据资源、超4.6亿条数据的区级数字底座,供智慧城中村、智慧近邻、智能审批帮办平台等部门平台应用。持续探索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入选福建省首批“智慧教育试点区”,被教育部确定为“国家级信息化教学实验区”。
(思明区效能办)
诏安县多措并举
服务县域经济健康发展
一是紧抓机遇转化,推动项目落地。积极抢抓中菲“两国双园”、军民融合发展、区域经济协作等战略机遇,推动牵引性重大项目取得突破。今年以来,219个县级以上重点项目完成投资84.45亿元,占年度计划投资110%,南方肉牛集散中心一期项目、诏商回归数字产业园等项目开工动建,漳汕高铁诏安段在全市率先完成首桩开钻。二是突出向新发力,增强产业实力。深化“百名干部挂百企”活动和“一周一会谈”机制,设立“漳大(诏安)食品产业智改数转促进中心”,与东山海关建立外贸联席机制,积蓄工业发展新动能。今年来新增新上规模工业企业16家,新增创新型中小企业13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3家,梅满天下、玛塔科技入选“2024福建省创新型民营企业100强”,润科生物入围省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三是挖掘区域特色,焕发文旅活力。制定出台文旅融合发展“两个方案”,推动红星乡梅园文旅项目运营合作项目正式签约,成功举办“古城文化”美食嘉年华等系列活动,推出诏安美食地图和“去诏安吃一餐”系列攻略,创建高品质民宿25家、餐饮名店13家,打响“吃在诏安”品牌。预计全年接待国内旅游人数433.13万人次、游客总花费42.12亿元。
(诏安县效能办)
石狮市以“三化”为抓手
积极培育纺织服装新质生产力
一是坚持向“新”而行,推动高端化跃升。出台纺织服装发展激励政策,建立“个转企小升高、高变强”企业培育机制,针对性引进福地ES纤维智能工厂、纬弘智能印染等“高、新、特、精、优”项目25个,累计培育纺织服装高新技术企业308家,省级科技小巨人领军企业45家、科技型中小企业232家,其中,浙江太阳洲电气科技电子输纱器生产项目填补泉州市输纱器制造领域空白。二是坚持加“数”蓄能,推动智能化迭代。在全省率先打造“智慧石狮工信科技平台”,与华侨大学共建石狮纺织服装数字贸易公共平台,为产业发展提供综合性支持。引进中纺联等7家公共服务平台,培育卡宾服饰、鹏泰服饰、石狮信泰等一批典型智能化应用示范企业,建成国家级5G智慧工厂1家、省级智能制造优秀场景3个,超70%的规上企业开启数字化转型,纺织服装智能化转型、“小单快反”模式等先后获央视专题报道。三是坚持降“碳”增效,推动绿色化转型。推进大堡集控区全国清洁生产审核创新试点项目,在全省率先编制印染行业工业固体废物管理手册,获评全国纺织业超千亿产业集群,入选2024年度福建省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今年来,4家企业入选工信部首批《印染行业规范条件(2023)》名单,13家石狮企业的13款创新面料获评“中国印染行业优秀面料”。
(石狮市效能办)
政和县建立完善三项机制
助推乡村产业振兴提档加速
一是健全统筹协调发展机制。建立“一统二引三聚合”乡村振兴工作机制,谋划实施三产融合、文旅康养、高山生态农业等三条建设带助力乡村振兴发展,打造35个产业重点村,辐射带动全县乡村发展;引导“新农人”发挥联农带农作用,整合科技、资金、服务下沉乡村,引导416位新农人创建140家合作社,吸纳农村劳动力850人,流转土地11.08万亩,带动农户增收3800万元,人均年收入增加3.6万元。二是健全助农人才服务保障机制。探索试行《政和县提供无息借款助力人才购房的实施方案》,每年安排1000万元专项经费,鼓励人才购买本地人才公寓、人才奖励房,压减无息借款、还款审批流程至3个环节。6月底政策实施以来,已有24位助农人才受益。三是强化金融政策扶持机制。构建“政府+银行+经营主体+农户”资源流转机制,联合农信社推出“乡村资源流转贷”新金融模式,强化对乡村资源流转、流转资源再开发、流转资源经营运营的资金扶持,采用“经营权质押”加担保组合方式,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乡村振兴公司等提供最高300万元的贷款。10月10日“乡村资源流转贷”首发以来,全县共发放“乡村资源流转贷”涉及农户34家资金2765万元。
(政和县效能办)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