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市

非凡十年|漳州:花果之乡 质量兴农

2022-08-10 08:02
| | | |


农博会花博会开幕式上,游客与三角梅打造的孔雀合影。 白志强 摄


万怡果园里农民正在采摘百香果。郑文典 摄


新建的南坑第二幼儿园内,孩子们在自由阅读。白志强 摄


漳州龙海区国家农业示范区东园核心区 白志强 摄

  从2012年到2021年,从532亿元跃升至992亿元。10年时间,漳州市农业总产值几乎翻了一番。

  作为农业大市,漳州交出了一份傲人的成绩单,今年更是有望突破千亿元大关。

  地处“闽南金三角”地区,农业大市漳州素有水果之乡、花卉之都、食用菌名城、水产基地等美誉,是全国首批全市域创建的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国家农业可持续发展试验示范区(农业绿色发展试点先行区),是海峡两岸农业合作实验区、台湾农民创业园首创地。党的十八大以来,漳州扎实推进农业农村改革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农业农村经济持续稳步发展。去年,全市农业总产值年均增长4.2%,增幅居全省设区市第一位。

工业理念经营农业

  夏日里,在漳浦县官浔镇康庄村的坤山农业专业合作社育秧大棚里,晚稻秧苗长势正旺,合作社负责人王坤山正将一盘盘秧苗搬运到大货车上,准备运往周边的一片大田上种植。

  采用工厂化育秧是该合作社的主要特色,一条流水线每小时可育25亩大田用秧,从种子到秧苗,整个过程20多天,效率是传统人工育秧的几十倍。“早稻在上个月已全部机械收割了,一部分田地续种毛豆,另一部分则续种晚稻。”种了一辈子水稻的王坤山说,如今的工厂化育秧要比传统育秧更整齐、更健壮,壮秧可使每亩田地增产70公斤稻谷。

  在芗城区凤嘉园食用菌合作社的厂房里,生产线上的工人们正有条不紊地将采摘下的杏鲍菇打包装箱,整个过程全部采用工厂化生产。

  “从农村简易竹棚里种蘑菇到现在工厂里‘生产’蘑菇也就这10来年的事。”芗城区农业农村局经作站副站长柯月华说,从2009年起,该区开始发展食用菌工厂化生产,推进食用菌产业由传统种植模式向工厂化生产转型,像这样的食用菌合作社已遍地开花了。

  这些都是漳州用工业理念经营农业的一个缩影。漳州市农业农村局局长蔡志斌介绍说,这几年来,漳州坚持以工业的理念谋划经营农业,先后获批全国首批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国家农业可持续发展试验示范区(农业绿色发展试点先行区)。打造国家、省、市、县“四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形成“一县一业”“一村一品”产业格局。引领创建平和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和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5个、国家农业产业强镇5个、省级产业强镇1个;闽台农业融合发展产业园2个、市级漳台融合发展示范基地11个。

培育品牌做强产品

  近日,在诏安红星乡紫梅山庄的青梅标准示范园内,果农张镇武正忙着给果树浇水,这些青梅承载着他一年的希望。

  青梅产业是诏安县支柱产业之一,目前全县种植面积13.3万亩,年均产量10.5万吨,年产值60多亿元,带动13.5万名山区农民实现就地就业。

  “10多年来,农民不当的采摘手法影响着产品的质量,更使得产业面临危局。今年初,诏安县以资金鼓励引导农民采摘青梅从‘敲竹竿’变为手工摘,从源头把控青梅品质。”红星乡农业农村服务中心主任李东滨说,改为手工摘后,收购价普遍涨了三成,整个产业走出了持续多年的恶性循环,明年将进一步扩大手工摘的面积。

  “十二五”期间,漳州充分发挥区位、气候和山海资源优势,重点扶持水果、蔬菜、茶叶、食用菌等特色优势主导产业,许多外地游客来到漳州后,惊奇地发现四季都能品尝到新鲜水果:云霄的枇杷、龙海的杨梅、平和的蜜柚、南靖的香蕉、华安的沃柑……此外,还形成了漳州水仙花、蝴蝶兰、双孢蘑菇、白背木耳、天宝香蕉、平和琯溪蜜柚、云霄枇杷、诏安青梅、东山水产品、南靖麻竹笋和金线莲等县域特色农业“名片”。

  特色农业产品,同样需要争创品牌。2011年,漳州在涉农商标方面有驰名商标7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32件等。

  “漳州不断推进品牌强农,加大农业区域品牌、企业品牌和产品品牌的创建。”蔡志斌介绍说,目前,全市拥有中国名牌产品和名牌农产品各1个、福建名牌农产品(含加工品)156个、地理标志商标(产品)142件;全市共有23件涉农商标获得驰名商标保护,产业区域特色的形成,以及品牌农业建设,提升了漳州农产品的美誉度。

绿色理念蔚然成风

  农业发展求量更要求质。漳州始终坚持实施农业标准化生产,推进农业可持续绿色发展。

  傍晚时分,在芗城区天宝埔里大洋万怡现代绿色农业示范片区内,百香果园里绿油油的藤蔓爬满棚架,一个个拳头大小的黄金百香果从网格中间垂挂下来,果香四溢,工人们正忙着采摘装货。

  示范区采用生物防控技术、自动在线控制肥水一体化、农产品质量安全在线追溯系统等物联网技术,实现农产品从田间到餐桌全程质量安全可追溯系统管理。“最近正在采摘钦蜜9号的百香果,这片共500亩的百香果,每年产季从五六月开始采摘,可以采摘到12月底。”万怡农业总经理助理许荣秀说,这里全部采用绿色无公害的种植方式,种出来的百香果个头大、甜度高,所以市场售价更高。

  10年来,漳州市稳步推进优质农产品标准化示范基地建设,全市建立了包括万怡农业在内的省级优质农产品标准化示范基地项目库216个,2019—2021年已实施创建165个,2022年已确定56个省级优质农产品标准化示范基地创建名单。

  蔡志斌介绍说,绿色农业产品价值更高让许多农民尝到了甜头,10年间,实施农药化肥使用量减量化行动在全市如火如荼地进行,据统计“十三五”期间,全市化肥农药使用量分别减少22.48%、17.6%。

  “漳州坚持质量兴农,以国家农业可持续发展试验示范区(农业绿色发展试点先行区)建设为抓手,着力实施农业标准化生产,推进农业可持续绿色发展。”蔡志斌说。(记者 萧镇平 通讯员 张葭 刘钦赐)

 

特写

多点发力 教育扩容又提质

  为切实解决中心城区教育资源不足、分布不均衡等问题,漳州市龙文区第一中学、芗城实验小学新华北校区和江滨小学3个教育设施改扩建项目用地控制性详细规划部门和专家联审会于日前召开,会议探讨了规划成果,并对周边地块的道路交通、竖向规划、建筑风貌引导等方面均提出修改意见。

  在本次规划中,3个项目共可为全市新增学位3400个,进一步满足学位需求,促进教育公平。

  城市化进程加速推进、人口的增长以及周边县城随迁子女进城的数量增多,给作为主城区的芗城区基础教育资源带来了不小的压力,“入学难”一度成为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

  “漳州市主城区芗城区公办学位供不应求。芗城区通过教育布局调整、教育资产重新配置及老旧校园改造提升,逐步破解主城区空间困局。”芗城区教育局党组书记、局长曾超介绍说。

  想要抓好教育,既要提升学校、学位数量,还要不断打磨师资、教育的质量。为此,漳州多点发力,通过十年耕耘,交出教育的民生“答卷”。

  2011年至今,漳州总投资约27.4亿元,高标准规划建设了芗城实小新华校区等7所小学,增加南坑中心幼儿园等33个新建项目,全部建成后可新增学位28930个,目前已有16个项目竣工投用。特别是公办幼儿园净增学位7.65万个,增量位居全省第一。

  “作为一名教师,我们必须终身学习,不断提升专业水平。”芗城实验小学副校长林丽珊告诉记者,对教育质量的要求逐年提升,教师队伍的建设也成为教育资源提升的“重头戏”。

  为系统性地建设教师队伍,漳州市坚持“跨校带教,以优带新”的方式,缩小各地区教师质量差距,切实提升教学水平;同时建立名师工作室、名师名校长培养机制等,为教师提供阶梯式的学习平台。漳州市教师进修学校书记李瑄告诉记者,接下来,将继续通过辐射、引领、带动的作用,促进本市基础教育资源走向均衡化,打破城乡、校际教学资源的壁垒,提升教师整体素质。

  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100%、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96%、公办幼儿园普惠率达95.21%……在这些数据的背后,是漳州市以改善条件、扩大容量、提升层次、满足需求为目标,补齐教育民生短板,向“教育强市”的目标扎实迈进的每一个脚印。(记者 杨凌怡

 

特写

一城花海半城湖 水光山色与人亲

  近日,记者在南靖县和溪镇斗米溪斗米村段看到,清澈见底的溪水缓缓流淌,河道两旁绿树成荫,村民们在沿溪的休闲步道上散步休憩。谁能想到,在小流域整治前,当地环保检测结果显示,斗米溪水质长期为劣Ⅴ类。

  斗米溪小流域位于和溪镇斗迎线沿线,河流全长9.2公里,流域面积22平方公里,涉及5000多人口,最终汇入九龙江。

  和溪镇党委书记、河长戴海鹅介绍,此前斗米溪流域周边并未全部建设污水处理和生活垃圾处置设施,规模养殖场普遍存在过度养殖、污水偷排等现象。为了让斗米溪流域水质得到全面的改善,和溪镇对流域内的规模生猪养殖场安装用电和视频监控,确保其环保设施正常使用。同时坚持水岸同治,综合推进农村生活垃圾处置,并与保洁公司签订垃圾清运合同,实现“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理”的日常保洁模式。

  经过整治,2018年,斗米溪小流域水质已实现从劣Ⅴ类到Ⅲ类的转变,真正成为一条“能呼吸的河流”。与斗米溪一样,漳州流域最广的内河“九十九湾”早前由于疏于管理,一度“黑、臭、淤、脏”。在开展实施清淤清障、景观改造、河道拓通、内河引水、生态修复、污染源治理等工程后,如今“九十九湾”华丽变身,岸青水绿。斗米溪和“九十九湾”的水环境治理正是漳州生态文明建设的缩影。

  近年来,漳州市积极践行五大发展理念,坚定不移地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发展之路,围绕“田园都市、生态之城”的发展定位,推进“五湖四海”项目,南山文化生态园、西院湖生态园、侨村“城市会客厅”等建成开放,得到广大群众的点赞。

  10年来,漳州建设城市公园绿地1980公顷、绿道1040公里,人均公园面积从12.5平方米提升到16.22平方米,上榜中国美好生活城市十大“心仪之城”。深入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和提升两个“五年行动”,打造110个乡村振兴特色样板村,串联28条精品线路,形成“点上有精品、线上有美景、一线一特色”。

  2013年,漳州全市11个县(市、区)全部通过省级生态县(市、区)验收和命名;2015年,漳州市荣获“福建省级生态市”称号;2021年,南靖县荣获第五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命名,实现全市“零”的突破。

  “一城花海半城湖,水光山色与人亲。”因水而美的漳州,城市“颜值”不断刷新:2022年上半年,漳州主要流域国省控断面Ⅰ~Ⅲ类水质比例91.8%,比去年同期提升8.1个百分点;36个小流域省考断面Ⅲ类以上水质达标率91.7%,比去年同期提升13.9个百分点。全市主要湖库和县级以上水源地、农村“千吨万人”水源地优良水质比例达100%。(记者 黄小英

 

手记

勤耕十载 农业强市

  “插根扁担都会发芽”是历代漳州人对这片肥沃土地的热爱与眷恋。

  的确如此,漳州地处九龙江入海口冲积平原,气候宜人,适于农业种植。自古以来,得益于良好的地理环境,气候温和湿润的漳州物产丰富,成为闻名中外的花果之乡。

  农业一度是漳州经济最具核心竞争力的产业,“农业立市”也曾一度是漳州的主基调。后来在大力发展工业时,漳州人也没有放弃农业。

  为了进一步推动农业提质增效,漳州在工业和农业中探寻出“以工业化发展农业”的路子,作出以“工业化理念、产业化思维谋划经营农业”的决策部署。

  十年间,漳州着力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突出工业化、产业化思维,推进农业生产标准化、产业特色化、主体法人化、营销品牌化、发展绿色化、服务社会化。

  勤耕十载,汗水换来新收获。从532.73亿元增长到992.57亿元,翻了近一番,正阔步朝着年底迈入千亿元大关而奋进。

  这也意味着,漳州这个花果之乡,已从“农业大市”加快迈向“农业强市”,走出一条生产技术先进、经营规模适度、市场竞争力强、生态环境可持续的新型农业现代化道路。(记者 萧镇平

附件:

政府文件全真版:

温馨提示: 请使用OFD阅读软件浏览源文件,如未安装点击下载

来源:福建日报

扫码关注中国福建微信

扫码关注中国福建微信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