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市

“秀”美港城 “屿”有荣焉

——莆田市秀屿区20年发展印记

2022-07-20 08:53
| | | |

秀屿中心城区俯瞰图 丛文俊 摄

永荣科技CPL一体化项目中央控制室 朱舒 摄

石门澳产业园 丛文俊 摄

秀屿区实验小学第十届校园读书节“千人诵读”活动(资料图片)

土海湿地公园 丛文俊 摄

  2002年,秀屿区获批设立,如今下辖7个乡镇。近年来,作为莆田市城市发展战略的南进主力军,秀屿区以科学规划、保护传承为基础,以城市更新、生态修复为依托,以管理创新、文明创建为抓手,“北联东拓南进”,全力打造新的莆田城市副中心。

  二十年乘风破浪,一座滨海新城迅速成长。从一片底子薄、起步晚的沿海农村地区发展成为后劲足、产业强、生态优的投资兴业热土。二十载时光飞逝,现如今风华正茂。秀屿区委书记张伯松表示,迎来成年礼的秀屿区,将在新的起点上书写新的辉煌。

临港而立 产兴业旺

  盛夏,位于秀屿区东庄镇的石门澳产业园,火热一片。海风拂面,送来澳口的阵阵涛声。

  这里是福建首批9家省级化工园区之一。2010年12月,省政府确认湄洲湾(石门澳)产业园区为省级开发区,一期(石门澳)围海造地10平方公里,拓出1.5万亩陆域用于产业发展。

  中锦PA6是首个落户园区的项目。2014年,随着团队进驻,项目技术负责人潘永超由福州来到秀屿区东庄镇,站在一片望不到头的沙地间,他的心头涌上一阵无力感。“肉眼可见的范围内,连半点植被都找不着,在工地上吃盒饭,一阵风吹过,嘴里嚼的都是沙子。”据潘永超回忆,建园初期,一穷二白,不仅水电负荷跟不上,现场连一条像样的水泥路都没有。在这样的环境下,潘永超和同事们以几个集装箱为办公点,攻坚克难,硬是在这片滩涂上建起了第一条生产线。

  如今,一条双向6车道的东吴街笔直地开进石门澳产业园,周边绿化、美化、亮化一应俱全。近年来,园区投资40多亿元,供水、供电、供气、通信、污水处理、防洪排涝、特勤消防等一批基础设施先后兴起,6条主干道总长17.5公里,初步形成“三横三纵”的交通格局。

  动工于去年1月的三棵树高新材料综合产业园是园区重点项目之一,占地800多亩,对标国家级绿色工厂,打造全品项综合性生产基地,达产后,预计年产涂料143.5万吨,产值108亿元。

  “项目前期,园区干部一路护航,解决了砂源紧缺、物资运输等问题,还协调住建部门进场办证,为项目建设争取到两个多月的工期提前量。”提起园区的“月嫂式”服务,三棵树高新材料综合产业园一期项目经理郑金泉赞不绝口。

  作为全省布局湄洲湾石化基地“一湾、两区、两园”的重要组成部分,眼下,石门澳产业园已落户企业13家,拥有永荣CPL一体化项目、华峰水性油墨及再生功能性纤维、永荣丙烷制丙烯、尼龙66等一批重要的化工新材料产业项目。数据显示,园区“十四五”期间总投资超千亿元,全部建成投产后预计产值近千亿元。

  依海而兴,向海而强。连日来,省重点项目、湄洲湾首个化工码头——石门澳作业区6^#、9^#、11^#码头泊位正有序建设中,预计于明年一季度开港。“目前,园区进出的产品、原料更多依靠陆路运输,眼下,陆路运输已经无法满足企业发展需求,6^#、9^#、11^#码头泊位建成后,既可为企业降低成本,又能提高货物运输的安全性、可行性。”石门澳港口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张世楷说,一条海上新通道正加速形成,将有力吸引临港产业集聚,助推秀屿区临港产业高质量发展。

加速扩容 教育提质

  依山傍水,绿意无限,现代化的教学楼间透着青春勃发之气——秀屿区实验小学城东校区将于今秋首次招生,这个占地40.5亩的新校为当地新增1620个小学学位。至此,秀屿区实验小学城南、城北、城东三个校区集结完毕,秀屿“总校+分校区”集团化办学试点工作阔步踏上发展快车道。

  “20年间,我们从无到有,不断发展壮大。”省杰出人民教师、秀屿区实验小学高级教师林莺歌感慨良多。2002年,实验小学随新区成立而建,林莺歌作为首批竞聘上岗的教师来到这里,据她回忆,那时的校园里,只有光秃秃的一栋教学楼,连教师办公室都没有。

  在那样的艰苦条件下,20多位教师硬是打响了“区实小”的招牌,两年时间里,学生数不断增加,教师队伍逐渐扩大,原本冷清的校园也彻底变了样。如今,秀屿区实验小学已然成长为“莆田市优秀学校”、秀屿“科教兴区”的排头兵。

  面对乡镇居民对于优质公办教育的渴求,秀屿区盯薄弱、补短板,倾力推进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增加学位供给,有力缓解“入园难”“入学难”。近年来,秀屿在高铁新城片区聚集莆田第一中学秀屿校区、市实验小学秀屿分校、市第三实验小学等优质教育资源,“多点开花,满园齐放”的教育发展新格局基本形成。

  数字是抽象的,但老百姓的获得感却是具体的——2011年以来,秀屿区投入25.92亿元,建成教育类项目256个,新增学位5.85万个;公办幼儿园覆盖至每个村居,普惠率达94%,入园率提升至98.7%,各级示范性幼儿园增至42所;现拥有85所省义务教育管理标准化学校、14所省义务教改示范校。

  办学条件明显改善、人才队伍逐步优化,秀屿区实现了从“有学上”到“上好学”的历史性跨越。起步于2016年、由区教育局与莆田第一中学合作办学的毓英中学,仅用两年时间便跻身全市公立学校前三;莆田第十中学、莆田二十五中凭借特色化办学,蹚出了一条特色强校的发展之路;石城学校、湖东学校等一批农村校,不断通过“质量兴教、科研兴校”,实现惊艳蜕变……

  产教深度融合、校企合作不断深化,是秀屿区提高职业教育质量、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的重要路径。位于秀屿区东庄镇的莆田工业职业技术学校与杰讯光电(福建)有限公司、福建省大洋红文化传媒有限责任公司合作,招生招工一体化,实行订单式培养,实现毕业即就业;莆田工业职业技术学校四新校区自2019年建校起,便携手华峰华锦有限公司,引入特色课程,输送各专业学生前往企业对口岗位实习……近年来,该区职业教育适应性不断增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加速成型,为临港产业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资源支撑。

城乡统筹 面貌焕新

  盛夏时节,位于秀屿区主城区的土海湿地公园绿树葱茏、水道如巷,偶有白鹭翩跹,景观幽雅,往来游客惬意自得。

  “在秀屿生活了大半辈子了,见证了土海由废水塘向网红公园的华丽转身。”家住秀屿区笏石镇绿洲小区的宋俊豪对这里的环境十分满意。

  据了解,土海古称“国清塘”,开凿于唐贞观五年(631年),由木兰溪支流扩建形成,因地处低洼,塘底原为田土,又与兴化湾海水相通,故俗称“土海”。近年来,定位城市绿肺,秀屿区通过“治水、植绿、慢行、康养、休闲、铸魂”六大提升工程,将“废地变湿地,湿地变宝地”,先后完成土海水环境综合整治、公园配套设施建设等,让湿地公园真正成为人民群众共享的绿意空间。

  数据显示,“十三五”以来,秀屿区累计投资2.5亿元,为城区增绿195.05公顷,土海湿地公园、市政公园、大蚶山主题公园等一批精品工程惊艳亮相;涵港大道、城港大道、荔港大道、中央大道等26条城市主次干道实现“绿随路建,有路皆绿”,同时,在交通沿线、交叉路口开辟18处街头绿地,见缝插绿,提升城乡颜值。

  15日下午,在秀屿区铜锣湾万达广场,数十名工人正对大楼进行室内外装修,这是该区首个大型城市综合体,2020年建设至今,已进入装修招商阶段,计划今年国庆节开业。与之相隔数个街区之外,是另一座大型商城——莆田力高仟喜荟广场,目前正在主体建设中。“建成后,城区品位将大幅提升,进一步迈向宜居、宜业、宜乐、宜游的现代化新城。”秀屿区住建局局长陈志平说。

  从土地贫瘠的沿海农村,到高楼林立的现代港城。随着高铁新城片区6个棚改项目有序推进、11条市政道路陆续建成通车、10个重要地产项目陆续建成,秀屿城区的承载力、宜居度正逐步攀升。

  交通兴则城市兴、百业兴。十多年来,秀屿围绕构建“布局合理、功能完善、安全通畅”的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完成区域内“一纵一横”高速公路建设,每个港口作业区、枢纽场站均有一条二级或以上的公路,实现“镇镇有干线”,此外,高标准建设石城疏港公路、埭头通港大道、平海湾疏港公路等多个涉及沿海群众出行的农村公路,截至2022年,该区共新改建农村公路约350公里。

  秀屿区三湾环绕,小岛众多,除了拥有福建第一离岸大岛南日岛外,还有南日四小岛及埭头筶杯、黄瓜两个小岛,海岛交通水平直接影响着近8万名居民的生产生活和出行安全。

  “十五”至“十二五”期间,秀屿共建成陆岛码头26个,7个海岛村实现“岛岛有交通码头”。“十三五”以来,秀屿区海岛交通再次启动变革新篇——2019年元旦期间,南日岛首开三条岛内公交线路,投用13部纯电动公交车,如今,已实现100%公交电动化。不仅如此,连接秀屿众海岛的石南轮渡运力也在不断加强——船舶数量由2002年仅有的2艘增加到10艘;单船重量由190吨发展到现今的997吨;一次性载客量由340客位增加到935客位,一次载车量更是翻了7倍。

  交通运力大幅提升,是秀屿区社会民生事业与经济快速发展的缩影。目前,该区已构建起“畅、安、洁、优”的交通发展新格局,一座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城市治理和谐有序的宜居城市正款步而来。(记者 陈汉儿 通讯员 刘金通 实习生 陈思甜

附件:

政府文件全真版:

温馨提示: 请使用OFD阅读软件浏览源文件,如未安装点击下载

来源:福建日报

扫码关注中国福建微信

扫码关注中国福建微信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