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市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 民生资讯

讲一场听不腻的红色故事

2025-07-19 09:03
| | | |

龙岩市红色故事宣讲团的宣讲令现场观众动容落泪。章宸睿 摄

  “我亲眼看见,团长拉响手榴弹与敌人同归于尽,炊事兵被三把刺刀活活捅死,年仅14岁的小号兵抱着敌军军官滚下山崖。”松毛岭战役幸存的红军卫生兵小英子字字泣血的回忆响彻宣讲礼堂。

  “他说好革命成功后就会回来的,我要一直等下去。”烈士遗孀“老黄头”相信自己的“红军阿哥”任文明终会回来的信念伴着歌曲《映山红》,拨动了现场观众的心弦。

  ……

  不久前,“红旗不倒 英雄花开”龙岩市红色故事宣讲团赴广州宣讲,台上宣讲员满怀深情,台下观众频频拭泪。

  2021年,为了让龙岩红色历史不再沉睡于档案馆藏中,发挥红色故事激人奋进的力量,龙岩市成立“红旗不倒 英雄花开”龙岩市红色故事宣讲团(以下简称“宣讲团”)。截至目前,宣讲团已在全国开展150余场次活动,观众超10万人次,全网点击量破千万,成为全国红色文化传播的闪亮名片。

从一段历史到一个故事

  好故事永远是宣讲的灵魂。什么样的红色故事才算是“好故事”?龙岩市委宣传部理论科负责人谢政陶给出了答案:“绝对尊重历史事实,拥有直抵人心的情感细节,具备链接时代的价值。”

  为丰富素材,龙岩在全市范围内征集千余个故事,经专家、烈士后代等几轮审核,最终凝练成《闽西红色故事100篇》。然而,《闽西红色故事100篇》虽篇幅精练、主题丰富,但多数故事偏向平铺直叙,能称得上是精品的少之又少。宣讲团亟须再挖掘、再创作、再打磨一批精品故事,于是,成员们便纷纷行动起来。

  中央苏区(闽西)历史博物馆的讲解员陈洁是宣讲团内的资深宣讲员。2021年,她在龙岩市首届理想信念和党性教育微党课比赛中脱颖而出,成为宣讲团的一员。她的作品《忠魂映画筑丰碑》,曾令无数听众感动落泪。

  入职中央苏区(闽西)历史博物馆之初,陈洁赴广西参观由该馆承建的一座缅怀湘江战役龙岩籍烈士的纪念碑。“6000多位龙岩籍烈士,却有太多人连姓名都未曾留下,当中又有多少故事不为人知。”这次参观,让陈洁深受震撼,自此,挖掘这些烈士故事的念头在她的心里扎了根,但资料的缺失令挖掘工作举步维艰。

  直到一份由湘江战役龙岩籍烈士后人们留下的红手印和名单的出现,让陈洁看到了希望,这份资料目前被保存于中央苏区(闽西)历史博物馆中。她便以此为突破,联系上了烈士任文明的孙子任汉斌。“任汉斌说奶奶盼了一辈子、等了一辈子,靠着做挑夫拉扯孩子、赡养公婆,一生未改嫁,却也一生未等来丈夫归来的喜讯。”陈洁语带哽咽。为了将任文明的故事融入湘江战役,陈洁多次致电广西党史专家、寻知情人士,甚至前往战役原址,核对故事中的每一个细节。“连湘江战役革命纪念碑园的台阶有多少级我都数过。”陈洁说,为了此次创作,她连续熬了两个月的大夜。

  《忠魂映画筑丰碑》的创作过程是宣讲团打磨红色故事的缩影。在伯公凹七烈士故事中,宣讲团从族谱碎片出发,跨省查档百次,在邹广敦家族守护的煤油灯下重构“信仰之灯”;在松毛岭战役故事中,宣讲团露宿战壕,死磕视频镜头;面对韩伟将军“埋儿”争议,宣讲团找到其子韩京京,校正史实……“一个红色故事的诞生,是千锤百炼的匠心苦旅。”谢政陶感叹。

  如今,宣讲团已打磨出20多个精品故事,并优中选优,最终形成了“红色摇篮”“血色记忆”“岩色如画”三个篇章,从毛泽东在闽西的革命实践,到松毛岭战役、湘江战役、皖南事变中龙岩籍战士们的浴血奋战,再到老区阔步迈向光明未来的时代画卷,三个篇章循序渐进,成为宣讲团传播龙岩红色精神的重要载体。

从一个故事到一台表演

  故事内容与呈现形式犹如鸟之双翼、车之两轮,二者打好配合才能呈现一场赢得满堂喝彩的宣讲。

  “我们的宣讲就是可以让人听不腻。”宣讲团总导演黄勤的这份自信源于宣讲团“话剧式”的宣讲模式。

  今年3月,宣讲团对现有故事的编排和舞台呈现进行大规模重整创新。宣讲团采取组合宣讲的形式,每个篇章至少由两名宣讲员共同完成。从单独宣讲到组合宣讲,增加的不仅是宣讲人数,更是宣讲的情感厚度。7月上旬赴广州的宣讲活动便是此次创新后的第一次大型宣讲活动。

  “以‘血色记忆’篇章为例,其中包含三个故事,分别涉及松毛岭战役、湘江战役、皖南事变。原先一名宣讲员负责一个故事,中间由主持人串场。每个故事都很好,但总觉得差点意思。”黄勤表示,单独宣讲易造成观众“情绪断档”,三个故事主题和时间接近,编排为整体有助于循序渐进地将观众情绪推向高潮。

  打散重编是项大工程,故事既要具备清晰逻辑,又要兼顾艺术表达,情节要张弛有度。为此,黄勤反复研读宣讲稿,剔除冗余部分,以人物讲故事,将人物经历作为衔接节点。“多亏了黄导巧妙的编排,观众能更深刻地感受到,无论是在哪一个时期,闽西子弟从未停止过对革命的奉献。”陈洁说。

  宣讲是语言的艺术,也是舞台的艺术。宣讲团还结合舞台剧、情景剧,融入表演、互动、歌曲。

  在“血色记忆”篇章中,以AI技术还原烈士张仰的形象,添加了“老黄头”最爱听的歌曲《映山红》,并呈现了烈士后代的红手印、后人们捧回的湘江水、烈士手写信等各种细节。当宣讲员张敏望着屏幕中的张仰,颤抖着喊出“爷爷”时,当《映山红》的悠扬曲调响彻礼堂时,当“一厘一忠魂”的字幕出现时,不仅宣讲员红了眼眶,听众也早已泪流满面。

  从故事文稿到音画制作,再到舞台设计……一台不到10分钟的宣讲可以拆分出数不清的细碎工作,凝结着无数人夜以继日的付出。宣讲团的每一名成员都是一束微光,对红色历史的敬畏指引着他们凝聚成璀璨星河。

  在广州宣讲的5天里,成员们每日5点上妆,上午宣讲,下午彩排,晚上复盘,转场的大巴都成了他们练习的场所。虽辛苦,却从未有人抱怨。陈洁说:“我迫切地想告诉大家龙岩的红色革命史,这份工作的意义是无价的,我并不感到辛苦。”

  观众的热烈反应和婆娑泪眼是给宣讲团最真挚的回应。“在广州的这几场宣讲,场场都把人讲哭,广州兄弟单位的人员都来问我能不能每年都来宣讲。”谢政陶表示,每到一地开展宣讲,总能收获来自观众的肯定,越来越多单位主动联系并邀请宣讲团。

  红色精神不朽,宣讲步履不辍。现下,宣讲团正在计划前往中宣部、财政部、国家发改委、国家国防科工局等单位开展宣讲活动,全新的红色故事也在紧锣密鼓地创作中。(记者 徐士媛)

来源:福建日报

扫码关注中国福建微信

扫码关注中国福建微信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返回顶部